常建的名诗《三日寻李九庄》如何赏析,为什么说末尾两句韵味无穷?
三日寻李九庄 唐·常建这是一首随兴而发的小诗,使用简单的语言记录平常的事情 。
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 。
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 。
上巳节这天雨停了,天空放晴,春光一片和煦 。常建去寻访朋友李九,大概是以前没有去过李九庄,或者很久没有来过了,加上当时又没有地图、导航,在春风里行船没有具体的位置感,只记得李九庄前有一大片桃林,所以看见岸边桃花盛放,一户人家门前溪水潺潺,约莫就是到了 。
这首作品就是写这么一件事,事情简单,字词简单,诗却不简单 。
作为王昌龄同榜进士,常建的官名不显,生平也不详,交际中除了王昌龄之外,也并无达官贵人,所以我们能寻迹的只是他留下来的几十首作品 。
他的诗题材相对狭隘,仅限于山水和部分边塞诗,但是在山水诗范畴内,常建善于运用凝练简洁的笔触,表达出清寂幽邃的意境 。
他这类诗中往往流露出淡泊襟怀,这种“淡泊”,既不同于王维的佛意无我,也不同于孟浩然的热爱生活,有些像王绩,又没有达到陶渊明的思想高度(王、孟都没达到),因此在山水诗中和王维、孟浩然堪堪对敌,勉强撑住了一只脚,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
不过从大众意识来说,这种没王维那么高深,没孟浩然那么接地气,看上去高雅淡泊、别出一格的写法,正是老百姓所喜爱的 。常建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得以成为千古名句,也正是这种原因 。
能够被大众传读的作品,才最容易成为经典 。为什么唐诗是诗歌史上的高峰?虽然晚唐、宋诗的文艺性要高于初唐、盛唐,但是诗歌表达走入了高深晦涩的境界,失去了老百姓口口相传的基础,不接地气,自然无法和大家都能读懂并热爱的盛唐诗歌相提并论 。
要让人读懂,又让人觉得余韵缭绕,情景交融才是诗歌的终极形态——这种形态在盛唐、中唐达到高峰,后期的宋诗、清诗虽然再次复兴,但都是形式、修辞、文艺手法的繁多和创新,于融情之景、寓情于景的表达上反而不如直白、简练的唐诗方式 。
《三日寻李九庄》是一首合格律的七绝 。王昌龄、李白是七绝形成规范的重要推手,作为王昌龄好友的常建,身处同一时代,不可避免地会在诗歌创作中互相学习和靠近 。
【三日寻李九庄翻译赏析 三日寻李九庄古诗翻译】“雨歇杨林东渡头”,“歇”字为入声字,所以这是仄起,尾字“头”是平声字,平仄为“仄仄平平平仄平”,实际上是第五字不论的“仄仄平平仄仄平”,为典型的仄起平收律句 。
根据相对、相粘规则,得到仄起入韵七绝的平仄关系: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逐一核对,会发现除了第一、第四句的五字平仄不论外,平仄都是合律的 。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
从格式上来说,这是一首仄起入韵,押平水韵“十一尤”部的七言绝句 。
内容是很简单的,关键是内容之外的留白意境 。我们搞清楚常建的几个用典,这首诗就很容易理解了 。
标题《三日寻李九庄》,交代了日期,行程(事由) 。三月三日这天,诗人去寻访李九(“九”是李某在家族中的排名,在唐朝这样称呼显得亲切) 。古时三月上旬有上巳节、寒食节、清明三个节气相连,除了寒食节是需要冷食扫墓之外,上巳节和清明节都是郊游、踏青、约会的好日子——天气好,万物生发,春情勃动,而且还没有进入农忙 。
- 排毒+减肥 三日清体法
- 胖MM真体验苹果pk蜂蜜三日狂减肥
- 夏季酸奶三日法 一周就能掉五斤
- 找寻李自成的归属之处——夹山寺
- 三日苹果减肥法有效吗?
- 三日快速减肥食谱 3天瘦5斤
- 三日饮食计划 快乐减肥6斤
- 豆腐牛奶汤 三日速效平腹
- 排毒瘦身 三日饮食就搞定
- 速瘦绝招:三日蜂蜜减肥法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