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鲁藏布江畔的艺术奇葩:山南昌果卓舞

山南昌果卓舞是藏族传统的文化之一 , 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当中一个比较特别的民族项目 , 这种表演手段以及唱腔的风格都与其他的古老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比较相近 。那么 , 大家对于这种文化是否了解呢?
接下来 , 就让我们一起从城市文化的角度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果卓”的藏语本义是“圆圈舞” , 汉语又称“锅庄舞” , 为现存世界各民族传统舞蹈文化中最为古老的项目之一 。同时 , 作为藏族传统舞蹈文化中一种比较特殊的艺术形式 , 山南昌果卓舞以其神奇瑰丽、魅力弥久 , 不仅深受藏族人们的喜爱 , 也引起了外来各个民族和各个国家人们的青睐和激赏 。2006年5月20日 , 山南昌果卓舞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山南昌果卓舞历史溯源
相传公元八世纪中叶 , 第三十七代藏王赤松德赞在莲花生等佛教大师的协助下 , 在雅鲁藏布江北岸上兴建西藏第一座寺院桑耶寺时 , 白天工匠们辛辛苦苦修建的墙壁到了晚上就被妖魔毁掉 。为了迷惑鬼神 , 莲花生大师从达布地区邀请了卓巴七兄弟(跳卓舞的演员)跳卓舞镇魔 , 从此卓舞就在山南盛行开来 。山南大部分村庄都有卓舞队 , 后来这一舞蹈形式又逐渐流传到其他地区 。这表明山南昌果卓舞距今至少已有1300年的历史了 。
山南昌果卓舞的表演形式
山南昌果卓舞所用的腰鼓鼓帮上拴有两条鼓带 , 一条围扎在表演者腰上 , 一条围扎在表演者大腿根部 , 将圆鼓竖着固定于腰左 。表演时传统的队形基本为圆形 , 表演者分领舞(阿热)和群舞(卓巴)两类 。在整个表演队伍中领舞者人数2至6名不等 , 他们不带腰鼓 , 主要是提醒动作变换顺序 , 控制节奏速度 , 其动作韵律性强 , 姿态基本上同于群舞 , 但难度较小 , 领舞者均由熟知整个卓舞的动作、顺序、有较长表演经历的人员担任 。群舞表演者边击鼓边按鼓点节奏起舞 , 同时舞蹈动作把长发辫子挥舞成形态 , 动作粗犷豪放 , 刚劲威武 , 节奏感强 , 变化多端 。
山南昌果卓舞共由18段组成:1、三步鼓点;2、鹦哥;3、安土净地;4、莲花生岩上打桩;5、雄狮跳跃;6、虎狮争斗;7、连环套;8、旃檀仙女;9、桑耶墙角的基石;10、三击卧地;11、击鼓;12、乌鸦行金刚步;13、国王上座;14、财运门;15、臣民;16、礼拜供施;17、大象侧卧;18、九步鼓点 。山南昌果卓舞集动作、韵律、技巧、节奏于一身 , 各方面相互协调、高度统一 , 因难见巧 , 魅力无限 。
【雅鲁藏布江畔的艺术奇葩:山南昌果卓舞】山南昌果卓舞是藏民族在雪域高原这一人类生存极限之地创造的至今仍然鲜活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辉煌灿烂的西藏文化遗产 。可以说 , 果卓作为藏族传统舞蹈文化中一个独特的景致 , 在世界舞蹈之林中也是独树一帜的 。同时 , 山南昌果卓舞的不仅是藏族悠久、灿烂舞蹈文化的杰出代表 , 也是现存民族体育文化中历史最悠久、最能体现藏族体育特色、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项目 , 是全人类的极为宝贵的艺术财富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