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传统祭祀习俗:祭敖包】每个民族都有着属于自己民族的重大节日 , 而在蒙古族祭敖包便是他们的重大节日 。蒙古族生活在辽阔的大草原 , 而祭敖包就是蒙古族人民在草原上开始祭祀 。祭敖包承载了许多蒙古族人民的传统文化及生活习惯 。
下面的内蒙古文化为您带来更多关于祭敖包的内容 , 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
关于祭敖包的由来 , 已无据可考 。在民间却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 。那是很久以前 , 蒙古族的牧人们 , 过着游牧 祭敖包狩猎的生活 。人们丧葬一直是天葬 , 尸体放在全是木制的“勒勒车”上漫无目的地在草原上行驶 , 什么时候尸体掉下来 , 就在什么地方自然露天安葬 。牧人们因为思念亲人 , 每年都想到安葬亲人的地方悼念 。可茫茫草原 , 到哪里去找安葬地点呢?于是 , 随着对自然和动物的进一步了解 。
他们想出来一个办法 , 那就是安葬亲人时 , 随车带着一峰驼羔 , 在安葬的地点将驼羔的血液放掉一部分 。第二年将驼羔的母亲或已二岁的驼羔带上 , 沿着大致的方向和路线去寻找 。如果发现母驼或驼羔在某一处不肯前行或悲鸣 , 那就是安葬亲人的地点 。这时 , 牧人要垒几块石头或拜几把土 , 来祭礼亲人 , 求得亲人的祝福 。如此沿袭 , 祖祖辈辈 , 世世代代 , 形成了敖包 。同时 , 祭敖包的形式内容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演变 , 形成了今天的“祭敖包会”。
蒙古民族祭敖包的习俗渊源已久 , 其所祭祀的内容十分丰富 。蒙古民族的萨满教崇拜蓝天 。在蒙古人的心目中 , 祭敖包确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灵 , 就是“长生天” , 蒙古人赋予它以极大的神力 。《元史》卷72有关于祭天习俗的记载:“元兴朔漠 , 代有拜天之礼 。衣冠尚质 , 祭器尚纯 , 帝后亲之 , 宗戚助祭 , 其意幽深古远 , 报本反始 , 出于自然 , 而非强为之也 。”在古代蒙古人的观念里 , 天和地是浑然一体的 , 认为天赋予人以生命 , 地赋予人以形体 , 因此 , 他们尊称天为“慈悲仁爱的父亲” , 尊称大地为“乐善的母亲” 。
他们还崇拜山岳 , 崇拜河流 , 认为这一切都是由神灵掌管着 。蒙古人因为把一切万物都看作神灵来崇拜 , 从而也崇拜山川及土地的其他各部分或掌握这部分的神灵 , 这种圣地可以分成共同的和个别的两类 。这个别的圣地就是所说的敖包 。所以祭敖包不是单一的祭天或祭地 。祭敖包是祭各种神灵 , 是个综合概念 。这种圣地是各氏族在自己的领地上所建 , 它起源于氏族社会 。具有祭祀祖先留下的这片天地这方山水的意义 , 因而是祖籍的一种表征 。蒙古语中姓氏一词 , 就是由敖包一词演绎来的 。
内蒙乌审旗的哈德亨、艾古尔斤、赫赖德、察哈尔等以氏族为单位供奉的敖包 , 就是乌审旗的十三个氏族的名义供奉的 , 因此敖包是氏族的标志 , 是旗徽的变形 。关于敖包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 , 古时候 , 茫茫草原 , 辽阔无边 , 天地相连 , 方向不好辨别 , 道路难以确认 , 边界容易模糊 , 于是人们就想了个办法 , 垒石成堆 , 当作标志 。敖包原是指在游牧交界之处及道路上用石块或泥土堆积起来以作标记的石堆或土堆 。正如《清会典》所记:蒙古“游牧交界之所 , 无山无河为志者 , 垒石为志 , 谓之敖包” 。
- 蒙古族“男儿三艺”之一的搏克
- 传统月饼:苏式月饼 苏式月饼介绍
- 腊八为什么要喝腊八粥
- 福州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拗九节
-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有哪些
- 如何看待外国文化、节日正在侵蚀我们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和节日?
- 浅述无锡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
-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 最有效果的减肥运动 :传统运动减肥方法
- 人祭祀时为什么要烧香,起什么作用?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