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戴嵩画牛原文及翻译 书戴嵩画牛翻译简短( 二 )


乾隆的第一首诗主要还是针对戴嵩的画而题,默认了“股间微露尾垂垂”的事实,也附和了苏轼知识来源于实践的观点 。当他看过斗牛后,才发现苏轼也错了 。苏轼不仅没有亲自看过斗牛,而且也是通过文字故事的记载来抒发议论 。最搞笑的是,苏轼赞赏实践出真知,自己却恰恰靠二手材料发表观点 。所以,乾隆题的这第二首诗,对戴嵩《斗牛图》重新进行了评价 。
其实,乾隆第二首诗写得还是比较深刻的 。他没有正面说戴嵩图中牛尾巴下垂不是事实,而是直接怀疑并讽刺“戴嵩寻问牧童”故事的来源并不可靠 。“牧童游戏何处去”,实际上隐约指出了间接知识的失真 。这种手法捎带着也把苏轼批评了一下 。
不过,乾隆第二首诗的观点也是褊狭的 。首先,戴嵩画的牛是水牛而不是黄牛,即便黄牛有时候尾巴翘得很高,也不能用黄牛来否定水牛 。其次,牛相斗多是在得胜或有信心得胜时才翘尾巴,而戴嵩画的是酣斗时的水牛,尾巴当然不能翘起来 。牛得胜时翘尾巴,是骄傲的表现,因此人们常用“翘尾巴”来比喻人骄傲或自鸣得意 。
【书戴嵩画牛原文及翻译 书戴嵩画牛翻译简短】重写生、重情景,这是唐、宋时期的中国画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国画的一大宝贵历史传统 。在这张画中,虽然只画了两头牛,没有什么背景,但我们似乎仍能感受到二千年前李冰与江神化作两牛恶斗的激烈场景 。中国画在构景上有其独特的虚、实处理手法 。这些唐、宋间以写实著称的画家给我们留下了无可估量的精神财富 。同样是用勾线和墨染,他们的作品却呈现不同的风格,其要点在于以形传神,气韵生动 。中国画所呈现的美感,是一种民族文化的升华,点点滴滴,溶化于华夏子孙的血液之中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