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戴嵩画牛原文及翻译 书戴嵩画牛翻译简短

戴嵩是唐代著名的画家,同时也是韩滉的弟子 。当初韩滉任职镇守浙西时,戴嵩担任巡官一职 。对于戴嵩来说他最擅长的就是画一些关于田家、川原的景色,其中他画的水牛最为著名,后人还曾夸赞他说“野性筋骨之妙” 。
唐 戴嵩 斗牛图 册页 绢本水墨 44×40.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相传他画的水牛图很是传神,如果能够仔细观看,肯定能看出其中的精妙之处 。他的画牛图还曾与韩干的画马图,合称为“韩马戴牛” 。其中关于戴嵩的传世作品中就包括了《斗牛图》 。
在他在世的时候,就以画牛而闻名于世 。据说还有一个关于他《斗牛图》的典故 。记得戴嵩画的一幅“斗牛图”曾被宋朝的大臣马知节所收藏并且还十分珍视这幅图 。记得有一天,天气很爽朗,到了中午时分,马知杰便把这副斗牛图拿出来边晒太阳边欣赏着 。这时有一位农夫前来缴纳租税,看见了马知杰正在欣赏这幅画 。谁知农夫看了一会不禁笑了出来,马志杰感到很奇怪,于是问农夫:“这幅画有这么可笑吗?”农夫回答道:“我只是一介草夫,并不懂得如何欣赏画 。但是我却对牛很是了解,每当牛在打架的时候,尾巴肯定是紧紧地夹在大腿中间,即使人去拉它也没有办法将它拉出来 。可是对于这张‘斗牛图’来说,两只牛气打斗,而它们的尾巴却很高 。这根本就不符实啊 。”马知节听了这番话后,对这农夫很是佩服 。
唐 韩幹 牧马图 绢本浅设色 27.5×34.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写过一篇《戴嵩画牛》 。其中主要讲述了文章中著名的画家戴嵩遭到牧童的批评,其实际上却暗藏了真知和艺术源于生活的深刻道理 。那《戴嵩画牛》的故事里究竟讲了什么呢?
在这个故事中,有一个人物是杜处士,他是四川人士 。这一人物生平很是喜爱收藏书画,被他珍藏的书画就有好几百件 。其中就有一副著名画家戴嵩所画的牛,杜处士对这幅画很是珍爱 。为此他还为这幅画缝制了一个画套,并且还用精美的玉石做成了画轴,还将这幅画经常戴在身边 。直到有一天,他出门的时候,遇见了一个牧童 。这个牧童看见他手中的画,不禁大笑了起来,并说道:“这画的是斗牛啊!可是在现实生活中,牛在争斗的时候,通常会把力气用在牛角上,而他的尾巴也常常是会夹在大腿之间 。可是在这幅图中,这只牛的尾巴却不是这样,而是将自己的尾巴翘得老高了,这实在是太可笑了 。”杜处士斟酌了一番这个牧童所说的话,认为他说得很有道理,于是也不禁地笑了出来 。
宋代的时候,戴嵩的《斗牛图》还有几幅流传,但大都是牛尾巴翘起来的 。到了清代,只有一幅保存在皇宫,牛尾巴是不翘的 。乾隆皇帝曾在这幅《斗牛图》的上方题了一首诗:角尖项强力相持,蹴踏腾轰各出奇 。想是牧童指点后,股间微露尾垂垂 。意思是说,戴嵩画的《斗牛图》中,牛角尖利,脖子刚强,两牛竭力相持,牛脚踏地发出轰轰的响声,脚步站位各出奇招;牛的两股之间微露出下垂的尾巴,想必是经过牧童指点后改进的作品 。
乾隆四十六年冬季的一天,70岁高龄的皇帝来到北京顺义观看斗牛大赛 。他发现,这些黄牛在相斗的多数时候尾巴是夹在两股之间的,但少数时候尾巴也会翘起来 。回到宫里,乾隆在戴嵩的《斗牛图》上又题了一首诗:牧童游戏何处去?独放双牛斗角叉 。画跋曾经关画录,录成差跋更为差 。
乾隆的第一首诗,接受了北宋苏轼写的戴嵩《斗牛图》跋语之观点 。而当他这次看过顺义斗牛大赛后,才发现苏轼的跋语也有问题 。
苏轼写的跋语,一定程度上受到唐代朱景玄《唐朝名画录》的启发 。《唐朝名画录·妙品下》说戴嵩画牛,能够“穷其野性筋骨之妙,故居妙品” 。而苏轼在《书戴嵩画牛》一文中说,四川杜处士把一幅戴嵩画的牛拿出来晾晒,有个牧童看见这幅画拍手笑道:“牛相斗时力量全在牛角上,尾巴夹在两股中间,而你这幅画上面的牛却摇着尾巴相斗,错了!”苏轼讲了这个故事之后议论道——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翻译过来就是说:耕地应当去问男女,织布应当去问婢女,这是不可改变的真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