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插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游戏披萨,作者 | 但丁的方舟,编辑 | 张友发
设想一个场景,你有几小时空闲可以看一部电影,不管去电影院还是打开视频网站,在真正决定“看什么”之前,扫一眼目标作品的评分总会是个不错的选择 。
观众集体打分是电影“口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常常直观转换为10分制数字 。国内平台里,豆瓣以“文艺青年精神角落”的定位起家,已经作为重要第三方评分平台存在多年,猫眼、淘票票等购票渠道的评分,则往往反映着更广泛观众的观影口味 。海外的IMDB依然是“全球最大的电影数据库”,“IMDB250”在很多语境里被看成“高分电影”甚至“好电影”的代名词 。
放到游戏领域,情况则有所不同 。
以《艾尔登法环》为例,游戏在宣发时会突出24家媒体打出满分、Metacritic评分高达97/100 。Metacritic评分会汇集多家媒体分数,再通过一定权重分配得出均分,该分数在很多场合代表着一款游戏的口碑高低,而其中的知名媒体如IGN、GameSpot等,也能被单独参考 。

文章插图
《艾尔登法环》的媒体评分
许多国内玩家不太熟悉的是,Metacritic站内也会提供“用户评分”,比如《艾尔登法环》PS5、XBSX、PC三个版本的用户评分分别为7.9、7.5和6.7,不像媒体评分那样呈现一边倒的好评局面 。
游戏各个渠道的评分体系基本“各自为战” 。比如PC端最大的分销平台Steam只给玩家提供“推荐”和“不推荐”两个选项,根据好评率得出“好评如潮”、“特别好评”、“褒贬不一”、“多半差评”等若干区间 。移动游戏平台里,App Store和Google Play都惯以1-5星划分游戏,汇总之后则仍会给出明确的分数 。

文章插图
Steam的评分页面
这些平台里,并不存在一个具有足够权威性,且能够辐射到大部分玩家的评分体系 。
评分也没有成为玩游戏的首要参考标准,依照玩家直觉,如果想玩一款游戏,选择顺序不会是先打开某个第三方评价平台,搜索看看目标作品有几分,再决定是否购买或下载 。不同的游玩场景或不同的游戏类型,“评分”所发挥的作用都不一样 。
【增加好评率的方法 好评率在哪里看】游戏历来被冠以“第九艺术”之名,却很难像“第七艺术”电影一样有相对统一的、既体现艺术价值又引导商业行为的评分体系 。这背后体现着游戏的一项核心困境:如果只把它看成产品、商品,评分难统一就只是游戏的种种特殊性所致,但如果基于欣赏、鉴赏,针对游戏的评价体系,又还远未普及 。
电子游戏进化至今,可能是目前人类所发明的最复杂的娱乐产品,其内部分化之多之杂,是无法形成统一评分体系的重要原因 。
仍以电影作为参照对象,电影拆分成最小单元都是“镜头”,大部分院线电影都得讲一个“故事”,普通观众习惯评判一部电影的指标也无非剧本、叙事、演技、配乐等等 。但构成不同类型游戏的要素,却可能完全不同,比如无法用剧情好不好来评价经营模拟游戏好不好,也无法用打斗爽不爽来指责文字冒险游戏太无聊 。
所有游戏当然也有“玩法”这项共性,但采用哪种核心玩法却并不存在优劣之分,在交互设计上是否具有独创性和开拓性,则往往脱离了一般玩家的知识范畴 。
“游戏这个概念,其实比电影、电视剧都要大 。”独立游戏制作人亚恒向披萨君分析,“单次付费的游戏有点像电影,一个H5游戏、网页游戏,可能像一支商品广告,氪金的、服务型的游戏,像一部需要连续观看很多集的网剧……‘游戏’作为一个集合所对应的,应该是所有‘影像’,你当然也无法拿一支城市宣传片去和诺兰电影比评分 。” 但即便缩小范围,游戏评分也存在本文开头提及的主体、体系、行为等方面的混乱 。这和给游戏打分的“成本”有关 。
- 柚子皮的禁忌
- 养龟的7大禁忌
- 梦见做扫帚
- 梦见坟墓上有军大衣盖在坟墓上
- 南瓜的六大禁忌
- 几月出生蛇大富大贵
- 恐惧症会导致自我评价低吗?
- 有什么食物是强酸性的?
- 苏宁配送是怎么配送的 苏宁易购配送方式
- 吴奇隆演的电视剧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