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郭诩 乞巧图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北宋婉约派一代词宗秦少游的这首传诵千古的《鹊桥仙》,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神话故事,讴歌了真挚、细腻、纯洁、坚贞的爱情 。
可农历七月七的七夕节,还有另一层意义,被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 。
不仅在于心心相印的恋人喜相逢、手相牵,诉衷肠、话相思,更为典型的是拜月乞巧的“仪式感”,大姐姐、小姐姐们向美丽贤惠、心灵手巧的织女乞巧学艺 。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
唐代早殁的少年林杰这首《乞巧》,使我们领略了古时对月穿针乞巧的盛况,这也是过去年轻女子最为看重的节日 。
拜月,是一项古老的习俗,源于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崇拜,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心愿 。
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 。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
唐代诗人李端的这首《拜新月》,描绘的即是小女儿拜月祈愿的纯真情态 。而七夕礼拜那一弯新月,叙说心中掩藏的心愿,更是古时少女们的传统风俗 。
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 。
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
这首《幼女词》写出了小女儿拜月乞巧的那份天真与执着,读来不由令人怜爱 。作者施肩吾,是集诗人、道学家、官吏于一身的唐代传奇人物,早年特别溺爱家中小女,曾为其写过多首情真意切的小令,比如《效古词》:
姊妹无多兄弟少,举家钟爱年最小 。
有时绕树山雀飞,贪看不待画眉了 。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女儿的钟爱 。
施肩吾还有一首写乞巧的诗:
乞巧望星河,双双并绮罗 。
不嫌针眼小,只道月明多 。
——《乞巧词》
这里反映出古时“穿针乞巧”的一种方式 。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 。”一弯月牙儿升起之际,女子坐在秋风吹拂的庭院,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或五孔针、七孔针),在朦胧的月辉里,对月连续穿针引线,将彩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 。
清代 八月桐荫乞巧
描绘这种乞巧习俗的诗歌还有很多 。如南朝梁代诗人刘遵写有《七夕穿针》诗:
步月如有意,情来不自禁 。
向光抽一缕,举袖弄双针 。
女子在七夕的夜晚徘徊,清冷的月光勾起女子的情思,抽一缕丝线,借着月光把针穿好 。唐代文学家、宰相权德舆的一首《七夕》云:
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
家里的姑娘们高兴得竞相打开妆奁和镜子,在月下穿针拜天,向织女乞巧 。北宋诗人强至也写有《七夕》诗,其中有句:
又言星能遗人巧,罗列瓜果当庭除 。
彩丝贯针望星拜,夜深乞巧劳僮愚 。
女儿家们那份虔诚那份认真,着实令我们感动 。穿针引线“乞巧儿”,还有不同的形式 。在唐人祖咏的笔下,生动地记叙了“比巧”的场面:
闺女求天女,更阑意未阑 。
玉庭开粉席,罗袖捧金盘 。
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 。
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 。
——《七夕》
而五代南唐诗人李中在《七夕》中,表达的又是“留巧”心态,“星河耿耿正新秋,丝竹千家列彩楼 。可惜穿针方有兴,纤纤初月苦难留 。”
清 任颐 乞巧图轴「丢巧针」游戏
乞巧,不仅是向冰清玉洁的织女学习穿针引线,也学习纺纱织布的技艺 。南朝文学家萧统写有这首著名的《迢迢牵牛星》:
- 你对无车日怎么看?
- 两口子简单幸福的句子 秀恩爱的经典句子不肉麻
- 为什么感觉王亚平的脸部浮肿很明显,女性宇航员在太空有哪些危险?
- 遭受磨难后成功的例子 名人经历磨难成功事例
- 寄情山水的经典句子 山水之间的唯美句子
- 最打动人心的晚安句子 晚安发朋友圈的好句子
- 酸辣肥牛金针菇的做法
- 水字的来历
- 宝宝上幼儿园的提前准备有哪些
- 适合40岁做的发型推荐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