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段以“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续的词语生动揭示出武陵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 。“忘”字写其一心捕鱼,无意于计路程远近,又暗示所行已远 。其专注于一而忘其余的精神状态,与“徐行不记山深浅”的妙境相似 。“忽逢”与“甚异”相照应,写其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异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两句,乃写景妙笔,色彩绚丽,景色优美,仿佛有阵阵清香从笔端溢出,造语工丽而又如信手拈来 。
第二段先以数语描述发现仙境经过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点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暗示定非寻常去处 。渔人的搜寻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带出来 。通过小口狭道,写到“豁然开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韵致 。进入桃源仙境之后,先将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犬吠诸景一一写来,所见所闻,历历在目 。然后由远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着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活,勾勒出了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 。最后写桃花源村民见到渔人的情景,由“大惊”而“问所从来”,由热情款待到临别叮嘱,写得情真意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
第三段先写渔人在沿着来路返回途中“处处志之”,暗示其有意重来 。“诣太守,说如此”,写其违背桃源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叮嘱 。太守遣人随往的“不复得路”和刘子骥的规往不果,都是着意安排的情节,明写仙境难寻,暗写桃源人不愿“外人”重来 。对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寻访无着也不再问津了,而陶渊明自己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 。在《桃花源诗》的结尾处就剖露了“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的心愿 。他以桃花源人为志趣相合的契友,热切期望与之共同生活于桃花源中 。
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显示出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 。但《桃花源记》的艺术成就和魅力绝不仅限于此,陶渊明也不仅仅是企望人们确认其为真实的存在 。所以,在虚景实写的同时,又实中有虚,有意留下几处似无非无,似有非有,使人费尽猜想也无从寻求答案的话题 。桃源人的叮嘱和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规往未果”等情节,虚虚实实,徜恍迷离,便是这些话题中最堪寻味之笔 。它所暗示给世人的是“似在人间非在人间,不是人间胜似人间,只可于无意中得之而不可于有意中求之”,似乎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着某种微妙的内在联系 。这虚渺灵奥之区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世人是难以揭晓的 。它的开而复闭,渔人的得而复失,是陶渊明有意留下的千古之谜,“惹得诗人说到今” 。可是,他又在《桃花源诗》中透露了一点消息,说“一朝敞神界”之所以“旋复还幽蔽”,乃是因为“淳薄既异源”!原来桃源民风淳厚,人间世风浇薄,惟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为争夺之场”(苏轼《和桃花源诗序》),玷污了这块化外的净土,即使像刘子骥那样的人间高尚之士,也得不到一睹仙境的机缘 。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境 。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 。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 。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 。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 。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当中的社会,但是能提出这个空想是难能可贵的 。
- 徐文贞宽厚断句划分 徐文贞宽厚文言文翻译
- 徐霞客游记节选文言文 徐霞客传原文及翻译
- 尧山堂外纪全文 尧山堂外纪文言文翻译
- 出师表文言文原文 前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 叶绍翁的诗赏析 叶绍翁的诗有哪些
- 春日朱熹翻译及赏析 朱熹春日赏析
- 老人与海经典段落赏析 老人与海好词好句有哪些
- 良桐文言文注释 良桐文言文翻译及译文
- 夜登华子冈文言文的注释 夜登华子冈原文及翻译
- 孔雀东南飞原文翻译及赏析 孔雀东南飞原文及翻译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