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
【赏析】
王绩(公元585—公元644),字无功,自号东皋子、五斗先生,祖籍祁县,后迁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县) 。唐朝(公元618—公元907)著名诗人 。出身官宦世家,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弟 。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曾在隋代任秘书省正字,初唐时,以原官待召门下省,贞观(公元627—公元649)初弃官隐居于故乡东皋村 。此诗应该就是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的时候 。
“东皋”,诗人隐居地 。“徙”,迁移;改变,变更 。“倚”,紧靠在物体或人身上;依附 。“徙倚”,一会儿倚靠在这儿,一会儿倚靠在那儿,形容生活奔波不定 。“欲何依”,化用的是曹操《短歌行》中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薇”,是一种植物 。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这里应该是指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气节 。
【野望古诗欣赏及解析 野望的翻译是什么意思】本诗是诗人的代表作,更是五言律诗史上具有承上启下地位的非常重要的一首诗 。全诗看似是通过描写山野秋景来反映诗人孤独抑郁、彷徨苦闷的心情,其实是以诗言志,表达的是对唐王朝的失望和想要学习伯夷、叔齐以保全气节的决心 。当然,这里的气节不是指作隋朝旧臣的气节,而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气节 。
“东皋薄暮望” 。诗人一上来便交代了时间、地点 。“薄暮”,傍晚 。实际是诗人自喻年岁渐老也 。观其生平,隐居于东皋时乃贞观初年,也不过四十余岁,怎么竟叹息接近暮年了呢?想来应该是因为古人短寿的缘故吧?
“徙倚欲何依” 。诗人历经隋、唐两朝,不正像曹操笔下那只凄惶不定的乌鹊吗?诗人一面感叹人生已近暮年,一面回顾两朝辗转为臣的经历,怅望余生,不由发出了何去何从的疑问 。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表面写的是夕阳落山时的山野秋景,实际是暗指天下世道一般样,并不会因为改朝换代而有所改善 。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黄昏时分,牧人放牧归来,他所谓的牛群不过是几头牛犊而已;猎人打猎归来,他所谓的猎物不过是几只小鸟而已 。“禽”,鸟类 。百姓的贫苦与物产的贫瘠通过这两句诗得到了充分反映 。
“相顾无相识”,指的是牧人、猎人与“我”,三者之间谁也不认识谁 。那么这说明了什么?东皋之地乃四方流民聚居之所也!这些人中,有牧人,有猎人,有不得意的士大夫,就唯独没有原居此地的农民 。说明连年战火已经使当地的原住民消亡殆尽,新迁徙来的住户也都是来自四面八方为躲避战火逃离家园的人们 。
《贞观政要?纳谏》:“贞观初,洛阳以东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贞观初年,由于隋朝末年的残暴统治和多年的战争造成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的现象 。)(本节引自网络)可见贞观初年,民生是如何凋敝 。
“长歌怀采薇” 。所谓“长歌”,乃长啸浩叹也 。所谓“怀采薇”,是思慕伯夷、叔齐,欲效仿他们也 。本句是对头两句“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的回答 。诗人想到无论新朝还是旧朝其实都是换汤不换药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既然如此,何不学那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隐居不仕呢?当然,现在我们知道,“贞观之治”其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盛世,唐太宗李世民其实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明君 。王绩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却选择了退隐,是不是说明其政治眼光还是太嫌短浅了些呢?
- 端午节的古诗10首 关于端午节的诗
- 望月怀远古诗描写的是什么节?
- 描写夏天的唐诗宋词 夏天的古诗有哪些
- 唯美四言佳句分享 四字古诗唯美短句
- 表达友情的古诗词或名言 关于友情的诗词名句
- 赞美老师的古诗大全 感恩老师的古诗大全
-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古诗
- 赤壁杜牧古诗
- 古诗纳凉秦观全文翻译 纳凉古诗全文翻译
- 相思古诗注释及译文 相思古诗词王维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