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的定义 文言虚词是什么意思( 二 )

”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 。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 。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 。”
(节选自《宋史·许将传》)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
(1)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 。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犹一人 。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1)郓州的风气,士子喜欢聚在茶楼酒肆批评官员朝政,虽然许将没有明令禁止,但这种风气自然消失了 。(2)治理军队有规章,名称虽然不同,或纵或横,或方或圆,让万众像一人一样 。(3)章惇担任宰相,与蔡卞一同恣意罗织罪名,贬谪元祐朝的大臣,奏请挖开司马光的墓 。
【解析】 (1)关键实词:谤,讽刺,批评;俗,习俗,风气;息,止息,消失 。关键虚词:以,连词,表目的;虽,虽然;其,代词,这种 。(2)关键实词:兵,军队;制,规章,制度;从,通“纵”;犹,如同,好像 。关键虚词:虽,虽然,即使;而,连词,表并列 。(3)关键实词:为,担任;同,一同,一起;肆,恣意,大肆;罗织,罗织罪名;发,挖开 。关键虚词:诸,各位 。
〖参考译文〗
萧禧又说:“界线没有定下来,以和好为重,我将到贵国去进行划分 。”许将说:“这件事情,指示守边大臣去做难道不行吗?还要派使者做什么呢?”萧禧羞愧不能回答 。回来禀告,神宗称赞他 。第二年,他担任秦州知州,又改任郓州知州 。元宵节张挂灯笼,官吏登记那些偷盗的人把他们关入狱中,许将说:“这就断绝他们改过自新的路了 。”把他们都释放了,从此百姓没有一个人犯法,监狱都空了 。父老感叹道:“从王沂公之后56年,才又看到监狱空了 。”郓州的风气,士子喜欢聚在茶楼酒肆批评官员朝政,虽然许将没有明令禁止,但这种风气自然消失了 。朝廷征召他担任兵部侍郎 。(许将)给皇帝上奏章说:“治理军队有规章,名称虽然不同,或纵或横,或方或圆,让万众像一人一样 。”等到对西夏用兵时,神宗派侍从向他询问兵马的数量,许将立即详细奏报;第二天,神宗询问枢密大臣,(枢密大臣)却回答不上来 。绍圣初年,入朝任吏部尚书 。章惇担任宰相,与蔡卞一同恣意罗织罪名,贬谪元祐朝的大臣,奏请挖开司马光的墓 。哲宗拿这件事询问许将,许将回答说:“挖别人的墓,不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做的事 。”
[解题指津]
“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是指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语法功能,“在文中”是指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分析虚词的能力,而不是要求对虚词意义和用法进行单纯的记忆 。“理解”是指运用技巧,通过已掌握的文言文知识判断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
在不同语境中,同一虚词可能意义相同而用法不同,也可能用法相同而意义不同 。一般说来,虚词的“用法”决定着它的“意义” 。正确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运用如下几种方法 。
1.语境分析法
虚词通常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意义和用法,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根据句子的整体意思去推断 。如“焉”字的用法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句子说的是“来等待观察民风的人得到它”,这里的“它”指代的是《捕蛇者说》这篇文章,可见这里的“焉”放在动词“得”之后,是代词用法,相当于“之”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意思是说“积土成为小山,风雨从这里兴起”,可知“焉”应是兼词,相当于“于此”的意思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列子·汤问》),句中“一反”是古汉语固定格式,“往返一趟”的意思,“反”字后面不带宾语,可知“焉”是语气词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句中“盘盘”“囷囷”是在描写阿房宫盘旋曲折的样子,“焉”字依附在形容词之后,可推知句中的“焉”作形容词词尾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