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的定义 文言虚词是什么意思( 三 )


2.位置推断法
同一虚词,在句中位置不同,其意义和用法也不同 。比如“也”,在句末表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 。如在“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中表判断语气,在“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中表感叹语气 。“也”如用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中的“也”都是这种用法 。
3.语法分析法
语法分析法是根据虚词在句子中所充当的成分来推断意义和用法 。同一虚词,在句中所充当的成分不同,其意义和用法也会有所不同 。如2013年浙江卷第17题D项,“拒而莫之与也”一句中,“之”字处在否定副词“莫”与动词“与”字之间,依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的宾语前置的句法特点,句中的“之”是“与”字的前置宾语,作代词;“恐年岁之不吾与”一句中,“年岁之不吾与”作“恐”的宾语,但单独拿出来,它又是一个独立的句子,“年岁”是“不吾与”的主语,“之”处在主谓之间,使一个独立的句子“年岁之不吾与”降格成为“恐”的宾语,可见处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是个助词 。这样的分析虽很枯燥,但对于解答题目还是很有用的,需要重视 。
4.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牢固地记住课文中出现过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便可快速准确作答 。如2015年浙江卷第17题D项,“夫晋,何厌之有”一句出自《烛之武退秦师》,典型的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句,“之”作提宾标志词的特点十分明显 。而“贤之不可已也如是夫”句中“也”起舒缓语气的作用,表明“也”之前是主语部分,之后是谓语部分,而主语部分单独拿出来又是独立的句子,可知“之”是表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 。再如2016年浙江卷第17题C项,“多所未闻”和“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两个句子中,“所”字所带的都是动词,共同构成“所”字结构充当名词性词组,可推知两个“所”字意义和用法相同 。
5.词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两种性质,可借助上下文的语境,推断其词性和用法 。词性不一样,用法也不一样 。如《兰亭集序》中的两个句子“及其所之既倦”和“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前一个“之”是动词,往,到达;后一个“之”是代词,代指前文“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
6.对称分析法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 。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由此可推断“以”也是表修饰的连词 。再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中“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趁着”的意思 。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 。
[即学即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阅读下面的文字,写出各句中“而”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
兵者,诡道也,须戮力同心 。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婉贞,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 。婉贞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7)思也 。众应之,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出,果大捷 。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