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好句赏析大全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谁( 二 )


也就是说吴敬梓从小就聪颖过人 , 读书更是看过之后就能背诵 , 如同神童一般 。公元1705年 , 年仅5岁时就入私塾读书 , 14岁时开始跟随父亲吴霖起学习 , 18岁时吴敬梓就顺利考取了秀才 。
在考取秀才的过程中 , 吴敬梓可谓是一帆风顺 , 凭借他的才学 , 似乎之后的科举之路也会非常平坦 , 然而 , 命运却在处处与这位才子开玩笑 。公元1723年 , 23岁的吴敬梓第一次赴安庆参加乡试 , 满怀信心的他高兴而去 , 却铩羽而归 。公元1726年 , 再次赴安庆参加乡试 , 结果还是失败而归 。
前两次失败的乡试经历对吴敬梓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 , 其行为风格都有了很大改变 , 然而第三次乡试经历 , 更是给了其严重的一击 。
公元前1729年 , 吴敬梓人生中的第三次乡试即将来临 , 这时的吴敬梓已经29岁了 , 即将步入而立之年 , 正期待这一次科考能够考中 。在这次乡试之前 , 提督安徽学政李凤翥还主持了一次预试 , 在这次预试考试中 , 李凤翥给吴敬梓的评语是“文章大好人大怪” 。
“文章大好”指的就是吴敬梓所作的文章还是挺好的 , 李学政表示很欣赏;而“人大怪”指的是李学政坊间传闻吴敬梓酒后对当朝的科举八股取士常常多有妄言 。但李学政还是非常欣赏吴敬梓的才华的 , 便将他取为此次预试考试第一名 。
尽管在这次预试中 , 李学政对吴敬梓多有批评 , 但将其列为榜首还是给了吴敬梓很大的安慰 。对于接下来的乡试 , 信心满满的吴敬梓认为此次中举应该是十拿九稳的事情了 , 毕竟自身还是有真才华的 。
随着八月份乡试的临近 , 吴敬梓与堂兄吴檠、金榘等几个好友开始直奔安庆 , 此时的李学政三年任期已满 , 已经回京复命去了 。新上任的提督安徽学政为王兰生 , 上任之后 , 对于上次预试那些事还是有所了解的 。在雍正皇帝亲自任命的主考官的主持下 , 1729年安徽乡试拉开了序幕 。
面对“生而知之 , 上也”、“微则悠远”等乡试考题 , 吴敬梓精心构思、尽兴发挥 , 觉得文章写得还是非常不错的 , 比预试还好 。同考的秀才们也都认为 , 预试第一名哪有乡试不中举之理 。然而现实却是无比的残酷 , 吴敬梓在这一次乡试中再一次落榜 。
不仅吴敬梓落榜了 , 堂兄吴檠、金榘等几个好友也在这次乡试中落榜了 , 然而同县的孙家子弟却有人上榜了 。这次的名落孙山 , 给了吴敬梓狠狠地一击 , 已经严重伤及其内心 。从此之后 , 吴敬梓对清朝的科举制度陷入了深深的怀疑 , 对科举制度也表现的非常厌恶 。
在科举入仕上 , 吴敬梓做的最后一次尝试就是公元1736年的博学鸿词科 。乾隆元年 , 新继任的乾隆皇帝为了显示太平盛世之象 , 继承先帝夙愿 , 决定开“博学鸿词科” 。由各地总督、巡抚向朝廷举荐人才 , 皇帝亲自在京城举行考试 , 择优录取 。
在参加了地方的考试之后 , 安徽巡抚赵国麟觉得吴敬梓确实有才华 , 便向朝廷举荐了他 。然而这一次 , 吴敬梓却因病未能参加在京举行的廷试 , 自然就没有被录取的机会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