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开创了历史演义小说的先河 。对于小说的作者、姓名、成书年代,历来众说纷纭 。嘉靖元年刊行的《三国志通俗演义》,题有“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贯中编次”的字样 。后来,清末明初的毛纶、毛宗岗父子对这部作品进行了编辑整理,删改点评 。我们今天看到的通行版本,一般就是指“毛评本” 。应该说,毛评版《三国演义》大体上保持了罗贯中著作的原貌,只是在细枝末节上有所增删 。
《三国演义》成书过程久远,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最早是史料的记载,晋初陈寿撰写《三国志》,南朝裴松之引用众多的野史别传为之作注,使三国故事初具形貌 。然后是民间传承,最初的历史故事经过千百年来文字和口头的流传,尤其是在宋元时代民间艺人的“戏说”之中,变得越来越生动、细致,颇具传奇性和趣味性 。最后是文人写定 。生活于元末明初的罗贯中,经历了国家分裂统一、改朝换代的历史变革,将自己对政治、历史、军事、战争的思考,融入到对三国故事的创造性书写之中 。应该说,《三国志通俗演义》作为历代积累型的作品,既包含了民间文化的集体无意识,又具有作者本人的思想倾向性 。而两者在大体上又是一致的,明显的表现是“拥刘抑曹”的基调 。
在对三国历史的记载中,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和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以曹魏为正统,而东晋习凿齿的《汉晋春秋》和南宋朱熹的《通鉴纲目》以蜀汉为正统 。由于史家们受个人所处的时代环境、政治需要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各异,所以对历史的评价和判定有所不同 。地域的南北、朝代的承袭,成为他们评判的重要依据 。“拥刘抑曹”的基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广大民众渴望统一稳定,反对分裂战乱;希求仁治,谴责暴政的美好愿望 。据此,小说中描写的人物和事件,都带有鲜明的主题色彩 。
从一开始,小说就揭示了“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原因 。“桓帝禁锢善类、崇信宦官 。及桓帝崩,灵帝即位,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共相辅佐 。时有宦官曹节等弄权,窦武、陈蕃谋诛之,机事不密,反为所害,中涓自此愈横 。”“帝尊信张让,呼为‘阿父’ 。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乱,盗贼蜂起 。”作者很明确地将“三分”的根源视为“人事”,而不是“天命” 。正是因为皇帝昏庸、大臣无能,宦官争权、朝政腐败,才导致百姓造反、黄巾起义 。正是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豪强趁乱崛起,国家陷入四分五裂、战乱不止的状态 。
这是一个乱世出英雄的时代,在作者眼中,真正能力挽狂澜,救民于危难的英雄,要有智、有仁、有勇 。在三国的人物之中,诸葛亮的智、刘备的仁、关羽的勇,无疑是最突出的 。因此,在全书的一百多个人物中,这三个人是重点描写的正面人物 。而与之相对的人三个反面人物,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 。论智谋,诸葛亮可谓冠绝天下,就连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百万雄兵的东吴都督周瑜,也在嫉妒和愤恨中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 。可是在小说的中后期,却出现了一位与诸葛亮旗鼓相当的对手司马懿 。与仁德的刘备相对立的,是奸诈的曹操 。曹操曾对刘备说,乱世群豪并起,可是能称得上真英雄的,就只有你我两人而已 。纵观三国历史,主要就是曹刘之争,当魏蜀分出胜负之后,吞并孙吴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而已 。在三国的武将中,关羽可谓威震天下,但若单以武艺而论,却稍逊吕布 。关羽之所以可以后来居上,成为三国第一名将,是因为他所具有忠勇精神,豪气干云 。而吕布具有的不过是匹夫之勇罢了,难以望其项背 。
- 楞严经白话文全文阅读 楞伽经原文及白话文
- 三国演义的感想作文 三国演义阅读感想
- 牡丹亭的白话文全文 牡丹亭原文和翻译
- 水浒传原版翻译白话文 水浒传原文及赏析
- 淮南子原文及白话文阅读 淮南子本经训原文及翻译
- 三国志在线阅读白话文 陈寿三国志原文及翻译
- 六韬三略的现代意思 六韬三略全文及译文白话文
- 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
- 云笈七签白话翻译赏析 云笈七签白话文解释
- 三都赋白话文全文 三都赋原文及翻译赏析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