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好句赏析大全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谁( 三 )


而这一次在保和殿乾隆皇帝亲自举行的博学鸿词科廷试中 , 参加者多达一百七十六人 , 加上第二年补试的后续到达者 , 两次人数总和近三百人 , 仅仅录取了十九人 。安徽巡抚赵国麟举荐的三人一个都未被录用 , 此次参加了廷试的吴敬梓的堂兄吴檠及其好友程延祚也都未被录取 。
这次博学鸿词科之后 , 已经36岁的吴敬梓算是与清朝的科举制度彻底决裂了 。从此以后直至逝世 , 吴敬梓拒绝一切科举相关的考试 , 对科举入仕已经完全失去了兴趣 。大致在此段时间前后 , 吴敬梓开始一心投入到其著名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创作之中 。
三、大肆挥霍巨额家产
公元1723年 , 父亲吴霖起逝世 , 在承受着父亲逝世的巨大悲痛过程中 , 加上之前乡试的失败的满腔不满 , 吴敬梓开始挥霍家族遗产 。因为既不从事生产 , 又不做官的缘故 , 吴敬梓只能依靠父亲的遗产来维持奢华的文人生活 。
到1729年第三次参加乡试后的再次失败 , 更加痛苦无奈的吴敬梓开始变卖家族田产房产 。吴敬梓关系较好的堂兄吴檠所作的《为敏轩三十初度作》中就写到:“去年卖田今卖宅 , 长老苦口讥喃喃” 。1730年时 , 吴敬梓就开始变卖家族的房产了 。
根据《安徽通志稿·吴敬梓传》记载:“袭父祖业有金二万余 , 素不习治生 , 性复豪上 , 遇贫即施 , 与文士辈往还 , 饮酒歌呼穷日夜 , 不数年而产尽 。”父母相继逝世后 , 已经23岁的吴敬梓成为了一家之主 , 再没有人约束其生活了 。
吴敬梓继承了家族的2万多两白银(乾隆年间 , 一个普通人维持一年的日常生活仅需十几两银子)之后 , 他既不善于打理家族产业 , 本身又就属于那种性格非常豪爽的人 , 与那些文人朋友交往都是大笔的花钱 。歌舞酒色要花钱 , 还经常施予穷人大量钱财 。就这样 , 没几年就把家产花没了 。
在一系列变卖家族遗产的过程 , 吴敬梓与家族里的其他人为争夺家族产业产生了很多矛盾 。因为吴敬梓继承这些遗产有很多都是曾祖辈、祖辈打下的产业 , 曾祖父就有三子 , 再加上曾祖辈五兄弟房子都是连在一起的 , 到吴敬梓一辈时又过了那么久 , 很多产业本身就缺乏明显的界限 。
所以 , 在吴敬梓大肆变卖祖产的过程中 , 必然会出现很多的矛盾 , 但在与族人分家产的过程中 , 吴敬梓显然是处于弱势的一方 。
公元1731年 , 吴敬梓与族人的纠纷加剧 , 于是他干脆变卖了在全椒剩余的家产 , 携带妻子全家迁到南京居住 , 彻底断绝了与族人的联系 。迁居到南京后 , 吴敬梓又结交了一批江南的文人雅士 , 经常谈诗饮酒 , 还在南京聚集一批贤士建先贤祠 , 祭祀吴太伯等二百三十余人 。到公元1740年前后 , 家产用尽 , 吴家的生活已经非常艰难了 。
四、穷困潦倒度余生
根据《全椒县志·吴敬梓传》记载:“素不习治生 , 年四十而产尽” 。公元1740年前后 , 吴敬梓所继承的巨额家族遗产早已花的一干二净 , 再加上自己既不从事生产 , 又没做官 , 所以没有收入来源的吴家过得还是挺艰难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