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有什么 四书五经分别是什么( 六 )


将朱注“四书”定为科举用书 , 是从元仁宗皇庆二年(西元1313年)起的 。 规定这四种书 , 自然因为这些书本身重要 。 有人人必读的价值;规定朱注 , 也因为朱注发明书义比旧注好些 , 切用些 。 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 , 《学》、《庸》都在《礼记》里 , 《论》、《孟》是单行的 。 这些书原来只算是诸子书 , 朱子原来也只称为“四子” , 但《礼记》、《论》、《孟》在汉代都立过博士 , 已经都升到经里去了 。 后来唐代的“九经”里虽然只有《礼记》 , 宋代的“十三经”却又将《论》、《孟》收了进去① 。 《中庸》很早就被人单独注意 , 汉代已有关中《中庸》的著作 , 六朝时也有 , 可惜都不传了② 。 关于《大学》的著作 , 却直到司马光的 , 《大学通义》才开始 , 这部书也不传了 , 这些著作并不曾教《学》、《庸》普及 , 教《学》、《庸》和《论》、《孟》同样普及的是朱子的注 , 四书也是他编在一起的 , 四书的名字也因他而有 。
但最初用力提倡这几种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 。 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 , 是初学者入德的门径 。 只有从这部书里 , 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 。 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 , 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 。 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 , 才不会走错了路 。 ”③这里没提到中庸 。 可是他们是很推尊《中庸》的 。 他们在另一处说:“‘不偏’叫作‘中’ , ‘不易’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 , ‘庸’是天下的定理 。 《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 , 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 。 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 , 意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 , 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 。 ”④这四种书到了朱子手里才打成一片 。 他接受二程的见解 , 加以系统的说明 , 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 。
他说 , 古来有小学大学 。 小学里教洒扫进退的规矩 , 和礼、乐、射、御、书、数 , 所谓“六艺”的 。 大学里教穷理 , 正心 , 修己、治人的道理 。 所教的都切于民生日用 , 都是实学 。 《大学》这部书便是古来大学里教学生的方法 , 规模大 , 节目详;而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是循序渐进的 。 程子说是“初学者入德的门径” , 就是为此 。 这部书里的道理 , 并不是为一时一事说的 , 是为天下后世说的 。 这是“垂世立教的大典”⑤ , 所以程子举为初学者的第一部书 。 《论》、《孟》虽然也切实 , 却是“应机接物的微言”⑥ , 问的不是一个人 , 记的也不是一个人 。 浅深先后 , 次序既不分明 , 抑扬可否 , 用意也不一样 , 初学者领会较难 。 所以程子放在第二步 。 至于《中庸》 , 是孔门的心法 , 初学者领会更难 , 程子所以另论 。
但朱子的意思 , 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 , 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去处:融贯了《论》、《孟》旨趣 , 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 。 人有人心和道心;人心是私欲 , 道心是天理 。 人该修养道心 , 克制人心 , 这是心法 。 朱子的意思 , 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 , 是不能从大处着眼 , 读天下的书 , 论天下的事的 。 他所以将《中庸》放在第三步 , 和《大学》、《论》、《孟》合为“四书” , 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合于他提倡的本心的 。 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 , 那是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多 , 合为一本的缘故 , 通行既久 , 居然约定俗成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