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有什么 四书五经分别是什么( 七 )


《礼记》里的《大学》 , 本是一篇东西 , 朱子给分成经一章 , 传十章 , 传是解释经的 。 因为要使传合经 , 他又颠倒了原文的次序 , 并补上一段儿 。 他注《中庸》时 , 虽没有这样大的改变 , 可是所分的章节 , 也与郑玄注的不同 。 所以这两部书的注 , 称为《大学章句》、《中庸章句》 。 《论》、《孟》的注 , 却是融合各家而成 , 所以称为《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 《大学》的经一章 , 朱子想着是曾子追述孔子的话;传十章 , 他相信是曾子的意思 , 由弟子们记下的 。 《中庸》的著者 , 朱子和程子一样 , 都接受《史记》的记载 , 认为是子思⑦ 。 但关于书名的解释 , 他修正了一些 。 他说 , “中”除“不偏”外 , 还有“无过无不及的意思”;“庸”解作“不易” , 不如解作“平常”的好⑧ 。 照近人的研究 , 《大学》的思想和文字 , 很有和荀子相同的地方 , 大概是荀子学派的著作 。 《中庸》 , 首尾和中段思想不一贯 , 从前就有人疑心 。 照近来的看法 , 这部书的中段也许是子思原著的一部分 , 发扬孔子的学说 , 如“时中”“忠恕”“知仁勇”“五伦”等 。 首尾呢 , 怕是另一关于《中庸》的著作 , 经后人混膈起来的 , 这里发扬的是孟子的天人相通的哲理 , 所谓“至诚”“尽性” , 都是的 。 著者大约是一个孟子学派 。
《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的 。 这部书不但显示一个伟大人格——孔子 , 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的节目:如“君子”、“仁”、“忠恕” , 如“时习”、 “阙疑”、“好三”、“隅反”、“择善”、“困学”等 , 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 。 《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 , 万章等共同编定的 。 书中说“仁”兼说“义” , 分辩“义”“利”甚严 , 而辩“性善” , 教人求“放心” , 影响更大 。 又说到“养浩然之气” , 那“至大至刚”、“配义与道”的“浩然之气”⑨ , 这是修养的最高境界 , 所谓天人相通的哲理 , 书中攻击杨朱、墨翟两派 , 辞锋咄咄逼人 。 这在儒家叫作攻异端 , 功劳是很大的 。 孟子生在战国时代 , 他不免“好辩” , 他自己也觉得的⑩;他的话流露着“英气” , 有“圭角” , 和孔子的温润是不同的 。 所以儒家只称“亚圣” , 次于孔子一等⑾ 。 《孟子》有东汉的赵岐注 。 《论语》有孔安国 , 马融 , 郑玄诸家注 , 却都已残佚 , 只零星的见于魏何晏的《集解》里 。 汉儒注经 , 多以训诂名称为重 , 但《论》、《孟》词意显明 , 所以只解释文句 , 推阐义理而止 。 魏、晋以来 , 玄谈大盛 , 孔子已经道家化;解《论语》的也多参入玄谈 , 参入当时的道家哲学 。 这些后来却都不流行了 。 到了朱子 , 给《论》、《孟》作注 , 虽说融会各家 , 其实也用他自己的哲学作架子 。 他注《学》、《庸》 , 更显然如此 。 他的哲学切于世用 , 所以一般人接受了 , 将他解释的孔子当作真的孔子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