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中国文化中有老子是孔子的老师的说法?( 二 )


也许您还会说,韩愈在《师说》中也曾经说过: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老聃,就是老子 。
但是,我想告诉您的是,在以上的实例中,充其量,只是孔子谦虚的向人请教或者学术交流,就像韩愈在《师说》中说过的那样——圣人无常师;而孔子老人家也说过“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

为什么在中国文化中有老子是孔子的老师的说法?

文章插图
如果只是和一些人做过学术交流,那么就把这个人称为孔子的老师,对孔子老人家,是不是有点不公平啊?
再举个例子,孔子有个弟子叫做端木赐,别名子贡,他善于经商,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 。如果孔子有一天向子贡请教如何经商,那么,您能说“子贡是孔子的老师”吗?显然是荒谬的吧 。
所以,孔子只是向老子请教,但是老子并不是孔子的老师 。所以说,我们看古文,一定要深刻理解里面的每个字的含义,古文中的“师”,也有动词“学习”的意思,和今天的“老师”,意思是不一样的 。
以上就是我的理解,不对之处,敬请指正 。
贤者先即为师!
据说孔子当年有拜访过老子,把老子比喻为行跃天空的神龙,浩大深渺,境界高不可及 。
【为什么在中国文化中有老子是孔子的老师的说法?】孔子弘扬的儒家思想,是正当春秋末期,礼乐崩坏,人心不古,所以提倡复古回归礼仪之道,提出君子的人格文化 。所以,孔子提倡“仁义礼智信”为社会的精神文明追求 。
但是老子在《道德经》里,讲“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什么意思呢,天道的运行是客观的,因为客观,所以“无情”,不会因为有情众生的祈求或者埋怨,就改变自己的运行法则 。
老子以不可说的“道”为本体,以“德”为起用;所以讲究无为清净为本,治国应无为而治,顺应天道法则 。
孔子讲君子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积极有为入世,去建立君圣臣贤的太平盛世 。
所以,虽然孔子可能参访过老子,但是二人的理念不同,所以体现出来的文化内蕴,也是大相径庭的 。
随便查一下历史,孔子不止一次问道于老子 。子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子又曰:鸟,吾知其能飞;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矢曾.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再者,《易经》讲天机,老子讲天道,孔子讲人道 。天机,世界万物运行之自然规律;天道、地道、人道为老子所推崇;人道,孔子以人性本善入世救世,是为入世者!正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以匡扶人间正义为己任 。而老子,则,入世救人,出世为仙,飘飘然看尽世间万物、人间冷暖,应世入世,顺其自然,才是真正的救世者!
所以,无论从才学,还是从事实,以及对于自然法则世间万物的洞悉,其二者都不在一个量级 。所以,说孔子是老子的学生一点都不为过 。老子曰: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而孔子又是怎么做的呢?都说中国社会是人治社会,这与孔子入世推崇的礼乐旧制克己复礼如出一辙!泱泱大国三千年礼仪之邦,孔子功不可没,而其潜在的糟粕弊端也多令人诟病,这里就打住不提!再说就跑题了 。就此止笔,谢谢!
《论语·微子篇》里面有一段故事 。子路跟着老师走,但是后来跟丢了,于是向一个老人问路 。第二天,子路赶上了孔子,就把前一夜的经历告诉了老师 。孔子说,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农人,应该是一个隐士,让子路回去找 。于是孔子跟这问隐士有过对话,后世把孔子跟这位隐士的相遇、对话,敷衍为孔子向老子问礼的故事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