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常规、血常规……各项体检指标都代表什么?

尿常规和血常规是疾病诊断中最常用的辅助检查项目,也是临床诊断中的必查项目,它们对很多疾病的诊断有帮助提示作用 。
一、血常规中的常见检查项目主要是血液中血细胞、血小板等项目的检查,它们异常的临床意义如下:
1.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生理性增多见于胎儿、新生儿、高原居民等,当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时,血液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可以一过性增多;红细胞的生理性减少见于生长发育迅速,造血原料相对不足的6个月~2岁婴儿,营养摄取、利用和造血功能减退的老年人及血容量增加的妊娠中后期等;男性雄性激素有促红细胞生成作用,常高于女性,这种性别差异,在15~40岁之间较明显 。由于贫血的发生与年龄、性别和地区有关,在上述生理低值期,如不注意营养和补充相关物质或过于节食,将更容易患贫血 。红细胞的病理性增多有三种情况:相对性增多常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如严重吐泻和大面积烧伤等;继发性增多多见于缺氧性疾病,如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原发性增多常见于原因不明的骨髓增殖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病理性减少也叫贫血,通常根据血红蛋白减少的程度分为四级 。一般情况下,随着红细胞增多或减少,血红蛋白含量也相应发生变化,当贫血引起血红蛋白含量改变时,如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或巨幼细胞贫血等,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减程度并不成比例,所以需要同时测定、比较,对鉴别贫血原因更有意义 。
2.血细胞比容测定:引起红细胞增多的原因都会使其增多,常作为脱水患者的补液依据;作为判断血液黏度的指标,对血栓性疾病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减少见于各种贫血和血液稀释 。
3.红细胞分布宽度:可以反映红细胞大小不等的程度 。可以对贫血进行形态学分类及鉴别小细胞底色素贫血 。
4.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生理性变化与年龄和个体差异有关,新生儿~2岁幼儿较成人高,一天之中午后较清晨高 。妊娠中晚期及分娩时、剧烈运动、饱餐、高温、严寒等因素都会使体内的白细胞重新分布和骨髓释放增加导致暂时性增多 。病理性增多常见于急性感染或化脓性炎症、急性中毒、急性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或急性溶血、白血病及恶性肿瘤等疾病 。病理性减少常见于某些感染性疾病(流感、病毒性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血液系统疾病、物理化学损伤、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免疫性破坏增加 。
5.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寄生虫病,变态反应性疾病、皮肤病、急性传染病、血液病和恶性肿瘤、脑垂体功能低下及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时 。病理性减少常见于急性传染病早期、大手术及烧伤等应激状态时、长期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后 。
6.嗜碱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多见于变态反应性疾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
7.单核细胞:正常儿童单核细胞一般比成人高,病理性增多见于感染性疾病、血液病、结缔组织病、急性感染恢复期等疾病 。
8.淋巴细胞(小细胞区):原发性增多多因造血系统或淋巴系统某种内在缺陷导致淋巴细胞恶性增生,如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疾病 。继发性增多常见于病毒性感染,另外,结核杆菌、百日咳杆菌、梅毒螺旋体等感染及急性细菌感染的恢复期、移植排斥反应等也增多 。淋巴细胞减少常见于放射线损伤、免疫缺陷性疾病、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后、流感恢复期等情况 。
9.血小板:血小板化验值在一天中,午后比清晨略高,进食和剧烈活动后可增多,冬季高于夏季,静脉血高于末梢血,新生儿较低,出生3个月后达到成人水平,女性月经前稍低,妊娠中后期升高,分娩后1~2天降至正常 。病理性原发性增多常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早期、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等;反应性增多常见于如急性感染、急性出血、溶血性贫血等疾病;不明原因的血小板增多可能是患有恶性疾病 。病理性减少常见于血小板生成减少,如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化学品及药物的毒性作用等;血小板破坏过多和消耗亢进,如上呼吸道感染、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自身免疫性疾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疾病,血小板分布异常见于脾大、血液被稀释等情况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