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情人的浪漫诗句 为君消得人憔悴诗句的全诗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有一段名言: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人间词话》26)

(王国维像)
王大师这段话经常被引用,因为它将人生成就“大事业、大学问”(实际上指一切事)的过程用三句宋词描述下来,准确而生动 。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立定高远的目标,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形容锲而不舍的追求,再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时享受成功的喜悦 。
实际上,任何人想做成一番事业,都必须经历这三层境界,古往今来,概莫能外!但用“文人词”描述,要比“志当存高远”,“执着不懈”,“成功(或觉悟)”等词汇来得更形象,更打动人 。
但这三句词有两句明显有问题,就是后面这两句,原词的词中主题,描写的多是对“情人或爱人”的情绪,并不是针对“事业”或“学问” 。“为伊消得人憔悴”中的“伊”,“众里寻他千百度”的“他”指的多半是词人的相思之人,王大师只是借用的巧妙罢了,或许正因如此,才彰显语言大师的遣词功力 。
(武夷山柳永像)
这几天我们读柳永,“为伊消得人憔悴”正出自柳永的词《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我们就来看看这首词,全词如下: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这当然是一首怀人之作,但柳永直至终篇,才最终揭开话题,原来,他在思念自己的那个“伊”,前面的一大串连续的铺陈,只不过是情绪的酝酿 。
这首词,真正叙事的,只有一句,就是开篇的这一句“伫倚危楼风细细”,一个人登上高楼(危楼吗)远眺,伫:指长时间的站立,没有动作 。一个人静静站立,伴着春风细细,像一幅剪影,很美,可是,他为什么要“伫倚”呢?他在楼上又看到了些什么呢?似乎有很多要讲的话……
这是一个绝好的开篇,因为余味绵长!
(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春愁秋恨”,春天是一个愁绪萌生的季节,当词人登高远望,望着天边一望无际的春色,一脉春树绿草“更行更远还生”,在天际尽头,一股莫名的愁绪,黯黯滋生 。春草连绵远道,“春愁”刬尽还生 。愁绪虽因春草春树而生,其根源,当然还在词人的心底,但词人依旧没有说明,这份“愁”,愁的是什么?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词人接着抒情:连绵的草色似烟似雾,在斜阳残照里不言不语,又有谁知道我登高怀远的心情,词人继续卖关子,我为什么一腔愁绪呢,请猜!这一段,徐志摩模仿得最像: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再别康桥》),愁绪,就在风景里,是什么,就是不说,唯其不说,才耐读……
(草色烟光残照里)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但无论如何,这份愁绪是浓重的,累积到极限,就需要排解,于是,词人想借酒疏狂,放浪形骸,但“借酒销愁愁更愁”,勉强的欢乐终归不是真正的快乐,疏狂之后,顿时便觉无味 。为什么呢?愁绪并没有得到排解 。至此,词人还是没有说,为什么愁,愁什么?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