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全球 华夏纵横什么意思( 二 )


表现在空间上,就是我们要说的华夏文明边界的波动 。如果以古人常说的“天下之中”的河洛地区为中心来看,华夏文明四千多年来在空间上各个方向的成长似乎是相当均匀的 。几乎东亚大陆的所有农业区都实现了华夏化,例外出现在朝鲜半岛和越南半岛,而这两个半岛历史上正是华夏政治体多次进入又反复退出的地方,是华夏文明在东亚农业区波动幅度较大的特殊情况(无疑,是可以很好地给出历史解释的) 。在非农业地区,由于清朝的帝国构造包容了大规模的多族群多文化的社会与政治单元,从而遗留给现代中国以巨大的北部和西部版图,同时也使得现代中国的政治边界与传统华夏文明的边界出现了明显的不一致 。当然,历史上二者从来就没有过完全一致的时刻,但值得思考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学者注意的是,清朝遗产中这二者间的差异特别突出 。
依靠现代中国版图,会产生一种错觉,即认为传统华夏文明历史时期在各个空间方向上的推进所取得的成就都是相当的 。
其实,从投入产出比的角度看,历史上华夏政治体的扩张和华夏文明的扩展在不同地区是非常不均衡的 。在农业地区,首先是北方的华北平原、江淮地区、胶东半岛、关中平原等麦作区,以及长江以南的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太湖平原等稻作区,还有西南的成都平原等等,早在秦汉之际就被整合进了华夏文明圈 。而汉武帝时代的大扩张中,不费什么力气就拿下了瓯越、闽越、南越和西南夷,而同一时期与匈奴的战争不仅耗时长久,而且几乎把汉朝拖垮 。究其原因,不仅因为匈奴有骑射优势,而且因为华南广大地区各个族群的政治发育水平都不高,政治体的规模都不大,都不足以动员一支较大的军队来抵抗汉朝偏师之一击 。无论是哪些原因起了主导作用,军事征服在南方的成功是如此轻易,使得紧随军事征服之后的华夏化运动的全面完成显得要漫长许多——大约到唐代中期才可以作此判断 。当然,在华南全面华夏化之后不久,整个东亚大陆的经济重心也就从华北平原转移到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区了 。
相比而言,华夏政治体在北方和西部地区的投入就要大得多,包含财政、军事和国家可以动员的其他一切资源,表现在历史资料里就是有关记录要多得多,任何学习历史的人都会非常容易地获得历史上国家在北方和西部的活动更为重要的印象 。这个印象虽然是有道理的,但掩盖了华夏化在华南更为成功、以及华南对华夏文明更为重要这个基本事实 。
▍华夏政治体向西的努力及其成效
下面我们通过梳理历史上华夏文明西部边界的波动情况,概括地观察历史时期华夏政治体在向西发展方面的努力及其成效 。
如果从秦代说起,我们首先要承认,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能确切地知道,秦国以及后来统一后的秦朝在其国境西部所面对的主要敌人是谁 。我们知道秦长城西起临洮,但洮河以西,或者说陇山以西,有谁需要这样严加防范呢?我们知道那时河西走廊有所谓月氏,从匈奴必须派质子到月氏去的情况看,月氏是比匈奴更为强大的游牧政体 。可以推测月氏当时的影响已经达到了陇山地区,与秦国和秦朝西向的发展在长城一线发生了接触 。月氏是说印欧语言中的伊朗语支某种语言的 。我们应该知道,在汉武帝以前,从河西走廊向西一直到中亚,全都是印欧语言中的伊朗语支各语言的世界 。甚至有研究者认为,印欧语言向东亚的扩张一直达到今山西中南部,参与塑造了华夏古文明的某些人群就是说印欧语言的。
《史记》的《大宛列传》说:“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国虽颇异言,然大同俗,相知言 。其人皆深眼多鬚髯 。”《大宛列传》很大程度上是依据张骞及其随行官员的旅行报告写出来的,他们的旅行都是自今新疆北部向西再向南,也就是说,因此他们的报告没有提到今新疆南部即塔里木盆地诸绿洲国家的情况 。其实,自河西向西经塔里木越帕米尔到中亚,都是“国虽颇异言,然大同俗,相知言” 。也就是说,秦朝以西是一个连续的印欧语和印欧文化世界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