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全诗内容和诗意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思想感情( 二 )


陈子昂在担任右拾遗期间,武后的侄儿武攸宜曾召他入军,并委以参谋之职 。
诗人陈子昂的才华得到了武后的认可,看似可以一路高歌猛进,大展宏图的机遇到来了,可是在对契丹用兵失利的情况下,陈子昂虽多次建言献计,武攸宜却不采纳,甚至把陈子昂直接降为军曹 。
陈子昂与武后亲信武攸宜的最终失和,使其被迫离开仕途,建功立业的政治机会最终化为泡影 。
此时37岁的陈子昂独自登上幽州台,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诗题中的幽州台是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 。
幽州台
战国时期,燕国国力弱小,无法对抗强大的齐国 。燕昭王即位后想广揽天下贤才,振兴燕国,听从了老臣郭槐的建议,修筑了一座高台,设立招贤馆,放置了几千两黄金,这座高台由此得名黄金台 。
各国贤士见识到燕昭王招揽人才的诚心,纷纷来投,其中不乏邹衍、剧辛这样的名士,最著名的当属赵国人乐毅 。乐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燕昭王拜他为亚卿,让他掌管燕国的军事,训练人马 。燕昭王在这些人才的辅佐下,励精图治,燕国日益强大 。
诗人陈子昂在幽州台上抚今追昔,他多么渴望自己能像乐毅那样能够得到燕昭王的赏识与重用,实现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 。可惜他只能在凭吊历史古迹中抒写内心的悲怆与孤独 。
两年后,诗人陈子昂辞官回乡,41岁为射洪县令段简所害,死在狱中 。
02.孤独情怀的第二层内涵:古代学士阶层怀才不遇的孤独感诗人陈子昂生活的年代正是唐高宗、武则天执政时期相对稳定发展的社会,科举考试的规模扩大,使得大批中下层文人学士有机会步入仕途,建功立业,实现政治理想与抱负 。
从唐高宗开始,开设了殿试,即皇帝当主考官,在大殿上亲自选拔人才 。武后则把殿试一事制度化,成为一种惯例 。这在《册府元龟》和《资治通鉴》中都有史料记载 。此后历朝历代皇帝都举行殿试,进士们也自诩为“天子门生” 。
武则天时期开设武举 。据《通典》的记载:

武举是长安二年即702年开始举办的,考试程序和科举是一样的,内容则涉及射箭、骑术、负重、枪术等,还看身材和口才,嘴笨还不行 。
举办武举与科举一样,都是鼓励文人学士投身仕途,可以当文官,也可以当武官 。
对于古代文人学士的培养和选拔规模进一步扩大,也为他们 “ 朝为布衣、 夕为卿相”的社会角色转换提供了广阔的机遇 。于是踏入仕途, 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就始终成为古代文人阶层追寻现实生存的价值取向和人生归宿 。
然而,武后为了维护政权统治,实行酷吏政治,设立监狱,鼓励告密,甚至罗织罪名,铲除异己 。酷吏政治时期,朝廷上下风声鹤唳,人人自危 。
可以说封建皇权的专制统治和权力争斗,很难使古代文人学士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
诗人陈子昂24岁科举及第踏入仕途,却发现空有一腔理想抱负,施展才华的空间与机会是十分有限的 。
他被武则天的侄子武攸宜降职军曹后,失去了最后的建功机会 。他独自登上幽州台这一历史古迹,抚今追昔 。面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天地悠悠”的时空情景,一无所见的陈子昂“独怆然而涕下” 。
陈子昂的孤独感源于诗人个体对现实人生的追求,而且承载着古代文人学士阶层追寻现实生存归宿与人生价值不得实现而产生的怀才不遇,无人赏识的孤独感 。
失意的文人学士时常哀叹时世多艰、命运多舛 。一旦他们科举及第踏上仕途,官场的险诈,权力争斗的残酷,不仅使他们触目惊心,而且面临随时被淘汰出局的危机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