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绝句最美古诗文 青玉案元夕赏析

南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或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 , 南宋王朝面临着强敌压境 , 国势日渐衰落 , 而当朝统治者却沉湎于歌舞享乐 , 以粉饰太平 。爱国词人辛弃疾洞察形势紧迫 , 欲补天穹 , 却恨报国无门 , 满腔激情、怨恨 , 交织成了一幅元夕求索图 。
【千古绝句最美古诗文 青玉案元夕赏析】青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 更吹落 , 星如雨 。
宝马雕车香满路 。
凤箫声动 , 玉壶光转 , 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 , 笑语盈盈暗香去 。
众里寻他千百度 , 
蓦然回首 , 那人却在 , 灯火阑珊处 。
译文
焰火像是东风吹散了的千树繁花 , 纷纷落下仿佛星星如雨般坠落 。豪华的马车满路飘香 。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 , 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 , 一夜舞动鱼灯、龙灯不停歇 , 笑语喧哗 。美人头上都戴着华丽的饰物 , 笑语盈盈地随人群走过 , 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 。我在人群中寻找她千百回 , 猛然回头 , 不经意间却在灯火零落之处发现了她 。
赏析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 诉说的是一个英雄的悲伤之情 , 壮志难酬的无奈与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
这首词先用大量笔墨渲染了元夕的热闹景象 , 最后突然把笔锋一转 , 以冷清作结 , 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比 。这种对比 , 不仅造成了境界上的强烈反差 , 深化了全词的意境 , 而且很好地起到了加强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
整首词绚丽多姿 , 结尾更是点亮全篇 。实际上 , 那位佳人只是词人理想化的一个虚幻的影子 , 表达了词人无悔的追求与高尚的节操 , 构思巧妙 , 想象独特 , 境界高妙 , 不愧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灯火写得愈热闹 , 则愈显“那人”的孤高 , 人写得愈忘情 , 愈见“那人”的不同流俗 。全词就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手法 , 反衬出了一个自甘寂寞、独立不移、性格孤介的女性形象 。作者写这样—个不肯随波逐流、自甘淡泊的女性形象 , 是有所寄托的 。辛弃疾力主抗战 , 屡受排挤 , 但他矢志不移 , 宁可过寂寞的闲居生活 , 也不肯与投降派同流合污 , 这首词是他这种思想的艺术反映 。“众里寻他千百度 , 蓦然回首 , 那人却在 , 灯火阑珊处” , 历来也为人传诵 。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 , 这三句也是“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 , 必然经过三境界的第三境 , 并以此作比喻 , 对做学问、做人、成事业者 , 在经历了第一境界和第二境界之后 , 才能有所发现 , 自己所追寻的东西往往会在不经意的时候 , 没想到的地方出现 。
2018年3月17日 , 74岁的流行乐男歌手、作词人、作曲人 , 陈彼得先生参加央视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第六期 , 就倾情演绎了这首《青玉案·元夕》 。这位满头银发的老人尝尽愁滋味 , 用尽全身力气诠释着穿越几千年的中国文化 , 引得无数人落泪 , 只因他听到了来自远方的呼唤 。他是浪荡不羁的游子 , 却又情深归故里 。在他的血液里 , 始终流淌着厚重的乡愁与故土情怀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