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全文及译文及讲解 中庸全文及讲解( 五 )


第二十章
哀公问政 。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人道敏政,地道敏树 。夫政也者,蒲卢也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
鲁哀公询问政事 。孔子说:“周文王、周武王的政事都记载在典籍上 。他们在世,这些政事就实施;他们去世,这些政事也就废弛了 。治理人的途径是勤于政事;治理地的途径是多种树木 。说起来,政事就像芦苇一样,完全取决于用什么人 。要得到适用的人在于修养自己,修养自己在于遵循大道,遵循大道要从仁义做起 。仁就是爱人,亲爱亲族是最大的仁 。义就是事事做得适宜,尊重贤人是最大的义 。至于说亲爱亲族要分亲疏,尊重贤人要有等级,这都是礼的要求 。所以,君子不能不修养自己 。要修养自己,不能不侍奉父母亲人;要侍奉父母亲人,不能不了解他人;要了解他人,不能不知道天理 。”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 。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
天下共通的人伦大道有五条,用来实行这五条人伦大道的德行有三种 。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夫妇之道、兄弟之道、朋友之道,这五项是天下共通的大道 。智、仁、勇三种是天下共通的品德,用来履行这五条人道,这三种品德的实施效果都是一致的 。对这些道理,有的人生来就知道它们,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它们,有的人要遇到困难后才知道它们,但只要他们最终都知道了,也就是一样的了 。又比如说,有的人自觉自愿地去实行它们,有的人为了某种好处才去实行它们,有的人勉勉强强地去实行,但只要他们最终都实行起来了,也就是一样的人 。孔子说:“喜欢学习就接近了智,努力实行就接近了仁,知道羞耻就接近了勇 。知道这三点,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就知道怎样管理他人,知道怎样管理他人,就知道怎样治理天下和国家了 。”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
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 。那就是:修养自身,尊崇贤人,亲爱亲人,敬重大臣,体恤群臣,爱民如子,招纳工匠,优待远客,安抚诸侯 。修养自身就能确立正道;尊崇贤人就不会思想困惑;亲爱亲人就不会惹得叔伯兄弟怨恨;敬重大臣就不会遇事无措;体恤群臣,士人们就会竭力报效;爱民如子,老百姓就会忠心耿耿;招纳工匠,财物就会充足;优待远客,四方百姓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的人都会敬畏了 。
齐(zhai)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xi)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