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节的形式是什么?有什么习俗?( 五 )


七夕节”又叫“乞巧节”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到汉代末年《古诗十九首》中写道:“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
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 。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
现在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坐看牵牛织女星、祈祷姻缘、储七夕水等,是七夕的传统习俗 。经历史发展,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从而被认为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更是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 。?
七夕节既是拜祭七姐的节日,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一个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 。七夕的“牛郎织女”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上古时代人们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理来说,称作“分野” 。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牛郎织女会于天上的鹊桥相会 。?
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 。在古代,七夕节是靓女们的专属节日 。在七夕的众多民俗当中,有些逐渐消失,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 。七夕节发源于中国,在部分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亚洲国家如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也有庆祝七夕的传统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说起乞巧节,想到林杰一首诗: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从诗中可见,对月穿针,如果能够穿过,企盼得到一双灵巧之手,应该是乞巧节的主打活动吧!
乞巧节,也叫女儿节 。每到七月初七这一天,有女儿的人家就会在家中摆上新鲜瓜果,向天上的织女乞巧 。因为这一天牛朗织女在鹊桥相会,人们希望织女把一手巧艺留在人间 。
在民间还有另外一种风俗,就是在这一天,把新出嫁的闺女接回娘家 。因为怕王母娘娘看到新婚夫妇幸福生活后,心生忌妒,强迫他们分开,就用暂时分离的办法,避开王母娘娘,以求长久的团圆 。所以这一天又叫“避节" 。
因为七月七也常下雨,人们说那是牛郎织女会面时流下的眼泪 。还传说这一天如果有人座在葡萄架下,就能偷偷看牛郎织女相会的场面,还能听到他们的甜蜜情话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