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西山隐者不遇丘为全文 寻西山隐者不遇赏析

绝顶一茅茨 , 直上三十里 。
扣关无僮仆 , 窥室唯案几 。
若非巾柴车 , 应是钓秋水 。
差池不相见 , 黾勉空仰止 。
草色新雨中 , 松声晚窗里 。
【寻西山隐者不遇丘为全文 寻西山隐者不遇赏析】及兹契幽绝 , 自足荡心耳 。
虽无宾主意 , 颇得清净理 。
在海拔三十里的西山(中南山)绝顶上 , 有一座简陋的茅草屋 。
詩人跋涉山水 , 攀山越岭来访高士 , 满怀希望轻扣房门 , 没有童仆回应 。透过窗户看房内的陈设 , 只有几案床榻等简单的生活用具 。由此可见山中人生活的清苦与穷乏 。
若菲巾柴车 , 应是钓秋水 。按照高士的习性和志趣 , 他可能是乘坐小车出去游山玩水 , 心情愉悦 , 在云水之间留连忘返 。也可能在秋水边垂钓 , 怡情养性 , 一个“钓”字别有风味 。带有个人意图 , 待字闺中的美女修习琴棋书画、针凿女红是钓金龟婿 , 寻找一位如意郎君 。柳宗元在《江雪》中有;“孤舟蓑笠翁 , 独钓寒江雪”的诗句 , 古时姜子牙垂钓渭水 , 得遇周武王 , 周武王给了他一个建功立业机会 , 他为周朝创下了八百多年的基业 。那位高士垂钓秋水 , 他的心是否心如止水 , 是不是亦如姜子牙一样醉翁之意不在酒呢?在等待一个识人的良主呢?
参差不相见 , 黾勉空仰止 。红尘中的人们来来往往 , 詩人与高士无缘 , 就此错过 , 留下深深的遗憾 , 虽不能见 , 心向往之 。詩人本是疏朗洒脱之人 , 他虽然失意 , 却在高人的住处徘徊 , 观察他住处周围的山景 。若是凡俗之人 , 攀山越岭 , 历尽艰辛寻找隐者 , 到达目的地却吃了闭门羹 , 岂不气急败坏、忧愁沮丧 , 负面情绪一齐涌上心头吗?我们从这首诗中所要学习的就是一种在世为人的生活态度 , 当我们在一个地方碰了钉子时 , 不妨调转一下我们的眼睛 , 我们所付出的代价 , 在一方面得不到收获 , 转角会遇到别样的风景 。
詩人看到了什么呢?草色新雨中 , 松声晚窗里 。细雨绵绵 , 洗涤着青草上的尘埃 , 草色变得新绿漂亮起来 。向晚的风掠过松林从窗外送来阵阵松涛 。这一切都是这样美妙 。
及兹契幽绝 , 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 , 颇得清静理 。来到山顶与幽美绝伦的自然风景心意契合 , 一种浩然之气足以洗涤在朝野所看到听到的一切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龌龊 。心灵也得到了释放 , 轻松了许多 。虽然主人没有尽到地主之谊 , 詩人却体会到了道家所说的清静之理 。
兴尽方下山 , 何必待之子 。詩人游览山色 , 兴尽方归 , 正如《世说新语》中的王子猷雪夜拜访友人 , 船行到友人家门前 , 却不进门 , 掉转船头回去了 , 仆人问其缘由 , 他说是乗兴而来 , 尽兴而归 。
丘为:苏州嘉兴人(今浙江) , 他事继母至孝 , 在他家的堂前 , 生有灵芝 。初累举手第 , 归山读书数年 , 于玄宗天宝二年(743)进士及第 , 用俸禄的一半奉养继母 , 他年近八十继母身体安康 , 无病无灾 。及居犹 , 观察使韩滉以致仕给禄 , 所以惠养老臣 , 不可在丧而异 , 惟罢春秋羊酒 , 卒年九十六岁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