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强烈的气息有啥用,dnf绿气息是什么( 四 )


近代 吴昌硕《花卉四屏》轴之木兰
作为吴昌硕的门生 , 陈师曾染于苍而不囿于苍 。 对比两人作品可见 , 陈师曾多文人气 , 吴昌硕多金石气 。 吴昌硕《木兰图》有金石气息 , 笔力雄浑 , 墨色富于变化 , 质朴而热烈 。 吴曾自言:“我平生最得力之处 , 就是能以作书之法作画” 。 吴昌硕特别强调一个“写”字 , 具体而言 , 通过临摹石鼓文、金文等锤炼运笔技巧 。 写意画之所以难 , 原因在于需要强大的表现力 。 如果没有扎实的书法功底 , 画不出来如此变化无穷而又沉稳凝练的墨线 。 吴昌硕属于“人画俱老”大艺术家 , 年纪越大 , 笔墨技法越发精纯 。 需要说明 , 木兰区别于玉兰 , 也并非习惯上所说的兰花 , 别名有辛夷、林兰、木莲、紫玉兰等 。 吴昌硕题道:“春风湖上来 。 吹放辛夷花 。 人言此木笔 。 年年纪岁华 。 ”
近代 吴昌硕 愉庭审定 , 庚辰春分
吴昌硕是一个极度勤奋的大师 , 诗书画印精品迭出 。 所刻“愉庭审定”明显从秦印出 , 亦受到赵之谦影响 , 边款署:“庚辰春分前数日 , 雨窗” 。 时37岁 , 正是风格初定之时 。
在明清流派印创作中 , 有关“春”的系列印章特别多 , 这兴许是文人歌咏春光来临的诗句频现 , 印人骨子里也是文人 , 面对春色如许 , 逸兴喷发 , 刀下留情 。
清 达受刻 江南春
全形拓的开创者僧达受刻“江南春” , 不禁想到唐杜牧《江南春》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 , 多少楼台烟雨中” 。 这方印章主要是隶法入印 , “江、春”二字残破正好呼应 , 与“江”字处的留红形成虚实对比 , 意境悠远 , 具备画意 。
清 赵之琛刻 回首旧游何在 , 柳烟花雾迷春
赵之琛刻“回首旧游何在 , 柳烟花雾迷春” , 出自宋曾觌的词 , 透露出“迷春”心情 。 此为多字印 , 残破较甚 , 透露出迷思状态 , 凸显诗情画意 。 因为字数较多 , 故皆以隶法出之 , 别见趣味 。
近代 王福庵刻 昨日老于前日 , 去年春似今年
近代 王福庵刻 春宵无梦不钱塘
王福庵刻“昨日老于前日 , 去年春似今年”是白居易的诗 , “春宵无梦不钱塘”则是改出来的 , 原句是明佘翔“春宵无梦不江南” , 二印体现出“春时”和“春宵” , 正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 , 岁岁年年人不同” , “古人不见今时月 , 今月曾经照古人” , 前一印中同字很多 , 各有变化 , 但又有意并列 , 煞是有趣 。 “春宵一刻值千金” , 梦中总是到钱塘 , 离情别绪 , 化作一方方印章 。 王福庵作为新“浙派” , 对于赵之琛的“浙派”有弘扬继承之功 , 推陈出新 。
清 卫闻远刻 春归何处归 , 春睡何曾睡
卫闻远刻“春归何处归 , 春睡何曾睡”是汤显祖的诗句 , 点明了“春眠” 。 此印亮点有二:一是圆形 , 二是妙用叠字 , 经营出趣味性 , 别具一格 。
清 王谐刻 满纸春心墨未干
王谐所刻“满纸春心墨未干”出自《西厢记》 , 关键词是“春心”——一语双关 , 纸笔传情 , 既可以理解为情人的相思 , 也可以指书画家的情思 , “云中谁寄锦书来 , 雁字回时 , 月满西楼” 。
清 杨汝谐刻 妙处无心物自春
明 王阳明《铜陵观铁船歌》卷(局部) , 庚辰春分
儒家“四圣”之一的王阳明乃翰墨高手 , 《铜陵观铁船歌》卷是在铜陵献俘后回南都的舟中所作 , 感叹人生道路的坎坷 , 时年49岁 。 “铜陵观铁船 , 录寄士洁侍御道 , 契见行路之难也 。 青山滚滚如奔涛 , 铁船何处来停桡 。 人间刳木宁有此 , 疑是仙人之所操 。 仙人一去已千载 , 山头日日长风号 。 船头出土尚仿佛 , 后冈有石云船稍 。 我行过此费忖度 , 昔人用心无己忉 。 由来风波平地恶 , 纵有铁船还未牢 。 秦鞭驱之不能动 , 奡力何所施其篙 。 我欲乘之访蓬岛 , 雷师皷舵虹为缫 。 弱流万里不胜芥 , 复恐驾此成徒劳 。 世路难行每如此 , 独立斜阳首重搔 。 ”作品每行以三字居多 , 行间疏朗 , 字形不相连属 , 但每个单字中却牵丝不断 , 通篇字体纵长 , 行笔快捷 , 骨力内涵 , 豪放中见沉着 , 遒劲中见秀丽 , 有米芾书法沉着痛快的神韵 , 可以读出踌躇满志的心态 。 虽然笔画猛利开张 , 却能收敛锋芒 , 可见个人修养对于书法来说 , 不可或缺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