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中医的天赋和条件?

中医,只需要知道这两点,医术就不会太差 。医术的高低取决于医者所站的平台 。如果是站在气或者运动的层次,通过观察气的运化与运动模式的改变,就能够轻易的掌握病症的规律,自然疾病也就会很容易的被解决 。如果站在药物或者器械的层次,则自然要面对万千药物及器械,那对疾病的把控则难以明说了 。其实 。医术的作用只是在于解决病症,在于帮助人体恢复本身的秩序,恢复生命的结构的自维持运动而已 。所以,第一点,就是要相信炁的真实性存在 。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单位是“炁”,无论中医中药、文学诗歌、建筑风水、服饰礼仪等等都以“炁”为根据来构建其理论体系的 。所以不知“炁”根本就不可能明白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所在 。中医师不知“炁”如何能够读懂中医古籍?通晓中医治疗技术?又如何望、闻、问、切?不懂炁,又怎么会明白什么是阴阳、五行 。看古版的《黄帝内经》“炁”字曾出现过3000多次,若不懂“炁”又怎么明白“恬淡虚无,真炁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含义?不懂炁,精炁神怎么谈?又怎么练武术、太极?又怎么吐纳导引?不懂炁,身心灵的修炼如何进行?不懂炁,怎么能明白“大道自然”的规律?不懂炁,你辟谷养生怎么能做到?不懂炁,又怎么明白领袖气质从何而来? 诸多方面莫不如此,无论你服不服气事实就是如此,宇宙真相,是“一”不是二 。所以,要继学好中医,首先要知“炁”,要学古籍经典,练习太极,搞养生,只有在养生修炼的时候才能够真正感觉、体会到“炁”,才能够自如的调动“炁”,才能够最终明白传统中医的真谛所在 。而要摸到“炁”并不需要练习多长时间的动功或静功 。最多一周足矣 。也许,有些中医人会认为以上说法没有道理,“炁”是摸不到的,那么,我可以断言,抱有这个思想的人想要真正的提升中医水平,是不可能的 。第二点,就是认识并认可瞑眩反应 。我打你一巴掌,你脸会觉得疼,这就叫反应 。同样,治病也是,吃下去的药物或者采取的治法,身体也应该会有反应 。在调理病症的过程中,身体运行秩序经过治疗调节后必定会出现“斗药”现象 。所谓的“斗药”现象,其实就是中医里面常说的瞑眩反应 。药与病邪相斗,邪气不服输,正气不相让,一旦正气占了上风,邪气便自己退去 。特别是大病、重病和久病,出现瞑眩反应的可能性会比较大,这是疾病向愈的佳兆 。瞑眩反应,少则一时半刻,多则数日乃至数月 。这里需要强调的,每个人出现瞑眩反应的轻重程度也不相同,身体越虚,病情越重,病情越长的,治疗方法对路,出现强烈暝眩反应的可能性越大 。判断身体的不适症状是身体恶化还是身体好转而出现的瞑眩反应,要看自己是否精神旺盛,身体有劲了 。人的身体都有一定的修复调整功能和自我痊愈能力,比如,出现腹泻,瞑眩反应的腹泻一般排完之后,身体会非常轻松,精神也非常充沛 。而身体恶化的腹泻,则会感觉虚脱无力 。所以,要明白瞑眩反应,就是由病态向健康态过渡过程中身体内部正邪斗争的效应 。可悲的是,现在的中医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瞑眩反应越来越少了 。这和现在的中医喜欢开一些滋阴的药物有关系 。要知道滋阴药下去,即便不对症甚至是误治,比如向一个虚寒病人投以滋阴药物,病当然是好不了的,但是病人吃个半年一年的,也不会有什么明显不对 。但是身体越滋阴越阴寒,等到病人一旦发觉不对,往往已经需要花大力气才能挽回甚至难以挽回 。而阳药不一样,一下去,容易产生暝眩反应不说,一旦向阳证病人误投姜桂附,那强烈反应会立竿见影 。所以,喜开滋阴药的中医总是主流,这里面大概也有医家为减低自身风险的因素在里面吧 。不过话说回来,倘若以服药后舒不舒服,来衡量一位中医的医术水平,毫无疑问,喜用阴药的医家要占绝对优势 。至于西医治病为何没有瞑眩反应,那就不多探讨了,中医西医的争论毫无意义的,解决病症,体恢复本身的秩序,就是好医术 。所以,对于一个中医从业者,若是能够站在气的层次,去理解疾病 。那么医术的提升将会非常的快 。而无论是对于病人,还是大夫,认识到瞑眩反应都很重要 。如不理解瞑眩反应,以为是疾病加重或误治,很容易认为治疗无效果甚至起反作用而放弃 。私以为,中医真正的希望,不在于方子药物越来越多,中医最不缺的,就是方子和药 。中医的真正的希望,也不在于中医从业者越来越多,不在于国医馆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大 。从某种意义上,我想说,中医真正有希望的标志是:能够站在气的层次去理解疾病,并在治疗病人后,有过暝眩反应的病人越来越多 。所治病人
先说天赋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