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节的风俗 乞巧节的风俗有哪些( 二 )


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 。 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 。 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 。 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 在福建,七夕情人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牛奶泵保佑来年瓜果丰收 。 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 。 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 。 女人们不仅乞巧,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爱情的 。 而后,大家一边吃水果,饮茶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卜具问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 。 有的地区还组织“七姐会”,各地区的“七姐会”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都是纸糊的,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 。 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 。 今天,这类活动已为人遗忘,只有极少数的宗乡会馆还在这个节日设香案,拜祭牛郎织女 。 香案一般在七月初七就备妥,傍晚时分开始向织女乞巧 。 七夕情人节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 。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 。 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 《东京梦华录》中称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 。 宋朝时,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最后折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 。 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 。 此外,七夕节乞巧时用的瓜果也有多种饮料泵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此种瓜果称为“花瓜”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