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意象、境界怎么区别?( 三 )


意象因为附着感情,自然是内容范畴的问题 。
意象的好坏,使用是否得当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文艺作品的内容高度——因为它们是所有内容情感的基石 。
不过我们一般不用“好坏”、“高低”来判断意象,因为个人主观情感是因人而异的 。文人、诗人们就从另外一个角度对意象作出归类——流行性 。



比如“古道、西风、瘦马”,这几个意象因为附着的感情得到天下人认同,在不同的创作中不断引用强化,成为了原作者要表达的那种萧条、衰败、天涯感觉的专有代表——我们称这种得到大多数人认同的,一看便知其蕴意的意象为“固定意象” 。
那些相对个人的情感表达,一旦脱离了原作品,就让人不知所云的意象,虽然附着了个人情感,但是没有和读者产生共情,让人无法在其他作品中引用,那就是普通意象 。
这其中的分界线是模糊的,如果某天这些意象成就的文学作品大火起来,大家都觉得有道理,能引用,这个意象也就会逐渐固化下来,成为固定意象 。



“境界”是指文艺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 。
这是个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前面所说的作品内容高度 。
其实“境界”和“气质”这个词有诸多相像之处,只不过一个用来形容文章,一个用来形容人 。
我们说一篇文章“有境界”,就和我们说某个人“有气质”是一样的,这是一种感觉,虽然可以通过各种行为和规则分析出来,但是我们实际上是说整体感觉 。
正因为这种感觉有不可捉摸性,也导致我们对这两个词的日常误用 。



其实每一篇文章都是有境界的 。
一篇烂文章,也是有境界的,只是境界低、俗气,但是你不能说它没境界 。
但是我们一般就把境界高的文章成为“有境界”,把境界低的称为“没境界” 。
这和把气质好的人称为“有气质”,把气质猥琐的人称为“没气质”是不是一样的?
这种日常误用最终就被固定下来 。
现在说境界,就不仅仅是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还指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的高低 。
我们看见个美女,大拇指一抬,说两个字“气质”,实际上就是夸她气质好——就是这意思 。
所以境界实际上就是精神上的一个层次划分 。
文章内容到了这个层次,我们称之为“有境界” 。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
我们把这句话拆开看,前半句说文艺作品描绘生活场景——这不就是意象连接吗?后半句说图景和情感融为一体的艺术境界——这不就是境界层次么?
咱们不妨对这两个字望文生义 。
“意境”,其实就是意象连接达到的境界层次 。
一句话把“意象、境界、意境”的关系摆明,既方便大家理解,又方便大家区别 。



一篇文章、一首诗写得好不好,主要看内容高度如何 。
内容高度怎么样其实就是意境营造如何,意境营造则需要把合适的意象通过创作者的灵感连接起来,完成作品的整体意境层次的提高 。
这是高于修辞手段的,是真正写好文章、诗歌的关键所在 。
意象是基石,境界是层次,通过基石构建达到了足够的高度,我们就能够称之为“有意境” 。
就好像你的各种行为动作,气质是一个标准,我们通过各种行为达到了标准高度,就能被称为“有气质” 。
作人和作文,其实是一样的 。



不过真正的关键是如何连接意象,达到意境层次 。这才是所有创作者最重要的东西,也是画龙点睛的关键一笔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