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意象、境界怎么区别?

吸收文化精华@???爱的力量
您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因为“意境、意象、境界”这几个词语比较抽象,我能弄懂并且有机会进行解释,感到十分荣幸 。
“意境”的意思是:指文艺作品中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思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它的特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结合、令人想象,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心情愉悦 。
例如:唐代诗人王建的诗《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
渲染了一种孤寂、凄美、落寞、惆怅的意境 。诗中的月色是那么美丽,桂花是那么的香醇,乌鸦的叫声是那么凄厉,而在他乡独自赏月的诗人是那么失落和惆怅,只因诗人太思念自己的家乡 。诗中的美景真情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幅画面,读到这首诗时就像看到了一幅画一样 。这是诗句启发读者想象的结果 。
“意象”指客观物像通过诗文作者的主观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
比如:当代诗人舒婷的现代诗《神女峰》中的“神女峰”就是一个“意象 。”诗中这样描写“神女峰”:“为了远天的杳鹤 ,错过了无数次春情感江月明” 。这里的“神女峰”不仅仅指三峡那里的一座山峰,而是这座山峰和曾在山峰上“眺望远方,盼夫归来”的古代女子的结合体 。这座山峰赋予了作者,对那个女子无限怜悯的主观情感 。所以才形成了“神女峰”这个意象 。
“境界”的意思是指文艺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 。
例如:宋代女诗人李清照写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两句诗 。就体现了作者不甘平庸、追求杰出的思想觉悟,以及希望在事业上轰轰烈烈的精神追求 。
不过,文艺作品的“意境、意象、境界”是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 。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是意境优美、意象突出、境界高远 。比如:毛泽东写的“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就是意境优美、意象突出、境界高远 。
好了,今天就分享这么多活,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欢迎您在评论区留言,讨论“意境”这个话题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字,谢谢您阅读完毕以后,再关注“喔小咪” 。
如何区分意象、意境、境界?很好区分!它们有先后顺序的,也就是说后者由前者组成或表现 。
意象为作者情感的附着物,意境就是多个意象与附着于这几个意象之上的情感共同组成并表现渲染的物外之情,境界就是根据物我关系对之进行评价 。
先有意象,然后多个意象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意境,对多个意境区别评价就产生了境界 。可以这样不严格的比喻:意象为点,至少三个点确定一个面,面就是意境,多个平行共存的面就有了高下分别,有了分别就用境界来命名和区分不同的意境 。
意象单一,则单一意象身上附着的情感就有多种可能,意境有多个意象,意象多则可固定单一情感,而这一情感与抒情者的距离远近,或者说这一情感是己情、他人情、人情和无情中的哪一类,这就可作为区分不同境界的依据 。
意境、意象和境界是文创用语 。一篇好的文创作品是离不开意境、意象和境界的,只有明确了意境、意象和境界的概念术语和相互间的区别,才能创作出好的文艺作品 。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先来简单地了解一下什么是意境、意象和境界?
意境、意象和境界都是讲文创,但其角度和侧重点不一样 。也就是说这三个方面在客观存在上,是不一样的,是有区别的 。
意境和意象是文创最基本的起点,相对来说这两者是夯实文创的基础 。意境的主要任务是整合意象中的主客观的物象素材,这些都是由作者为塑造人物形象而设置的意境,这些意境所包括的范围很广,在广袤的意象主客观的物象素材中,高度概括集中在意境之中,给人感觉,这两者的关系就是概括被概括的关系 。它们之间的区别也是很微妙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