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诗赏析及解释分享 秋兴八首其一原文及翻译

中国五千年悠久文化,产生了许多的文字与文体,其中最有特色的,高度凝炼的便是诗歌,一首诗,就是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古诗散发出一种难以抗拒的魅力!
秋兴八首·其一
朝代:唐 代 ‖ 作者:杜 甫
原文: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
译文: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
注释:
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
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 。萧森:萧瑟阴森 。
兼天涌:波浪滔天 。
塞上:指巫山 。接地阴:风云盖地 。“接地”又作“匝地” 。
丛菊两开:杜甫此前一年秋天在云安,此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 。“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 。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
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
赏析:
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 。《秋兴八首》是杜甫晚年为逃避战乱而寄居夔州时的代表作品,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时诗人56岁 。全诗八首蝉联,前呼后应,脉络贯通,组织严密,既是一组完美的组诗,而又各篇各有所侧重 。每篇都是可以独立的七言律诗 。王船山在《唐诗评选·卷四》中说:“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或为割裂,则神态尽失矣 。”
八首之中,第一首总起,统帅后面七篇 。前三首写夔州秋景,感慨不得志的平生,第四首为前后过渡之枢纽,后四首写所思之长安,抒发“处江湖远则忧其君”的情愫 。声身居巫峡而心系长安就是这组诗的主要内容和线索 。
全诗以“秋”作为统帅,写暮年飘泊、老病交加、羁旅江湖,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国家兴衰、身世蹉跎的感慨;写长安盛世的回忆,今昔对比所引起的哀伤;写关注国家的命运、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为、只能遥忆京华的忧愁抑郁 。
全诗于凄清哀怨中,具沉雄博丽的意境 。格律精工,词彩华茂,沉郁顿挫,悲壮凄凉意境深宏,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最典型地表现了杜律的特有风格,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
首章对秋而伤羁旅,是全诗的序曲,总写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 。用阴沉萧瑟、动荡不安的景物环境衬托诗人焦虑抑郁、伤国伤时的心情 。亮出了“身在夔州,心系长安”的主题 。
起笔开门见山叙写景物之中点明地点时间 。“玉露”即白露,秋天,草木摇落,白露为霜 。“巫山巫峡”,诗人所在 。二句下字密重,用“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感情基调 。
接着用对偶句展开“气萧森”的悲壮景象 。“江间”承“巫峡”,“塞上”承“巫山”,波浪在地而兼天涌,风云在天而接地阴,可见整个天地之间风云波浪,极言阴晦萧森之状 。万里长江滚滚而来,波涛汹涌,天翻地覆,是眼前的实景;“塞上风云”既写景物也寓时事 。当时土蕃入侵,边关吃紧,处处是阴暗的战云,虚实兼之 。此联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局那种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和作者胸中翻腾起伏的忧思与郁勃不平之气 。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国家沦丧囊括其中,波澜壮阔,哀感深沉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