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老了,80岁以上,为啥频频找事呢?什么心理?

题主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提问 。
老人老了,80岁以上,为啥频频找事?什么心理?
你的提问问题很好,家家都有老人,每个人都有衰老的那天,提早知道老年人的心理变化和需求,对我们更好的赡养照顾好老人很有必要,对我们自身也非常有意义,以便我们能够在老年生活到来之前,有所心理和思想准备 。
1智力影响
老年人的智力减退,但不是全面减退 。是随着年龄增长呈现递减的过程,所以民间有“老小孩”的说法,这是有科学依据的 。我们对小朋友有耐心,是因为知道他们智力不成熟,对老人不理解是因为对老年人的智力水平不了解 。
2不安全的心理
过了80岁的老年人,一般情况下都有基础疾病,像高血压、糖尿病或心脑血管疾病等等,常常对身体健康状况很敏感,也许有点风吹草动就会要求子女带他们看病,这都是不安全感心理状态的反映 。
3寻求陪伴关怀的心理
从工作岗位离退休的老人,因为与社会的链接缺失或减少,社会角色转变都会有一种孤独感 。而在家庭生活中,由”总指挥”变成“服从士兵”,家庭角色转变也有一种的失落感,如果发现老人在找事,我们自省一下是不是对老人关注的少了 。
4适应性减退
老年人一般比较容易拒绝新的事物、新环境,行为习惯不想发生变化,学习新的东西也比较困难,我母亲从六十多岁开始,对所有家用电器拒绝学习,因为她记不住复杂的程序控制,这就是适应性减退的例子,在生活中也许就有人认为为什么这么简单的操作你非要麻烦别人 。
5价值需求和自我尊严需求心理
老年人需要尊敬是一种心理需求,对家人冷淡格外敏感,希望得到关心和尊敬 。有些事也许我们自己完全可以决定,但是在做之前能跟老人报备一下,他们就非常有价值感,偶尔还会给你提出更好的解决策略 。
以上是老年人“频频找事”的原因和心理,老年人除了身体退行性变化,心理上同样会发生变化 。
心里变化体现在疑病和对死亡的恐惧感,自己意识到自己已经老了,对未来不抱希望,对生活不再有热情,导致人格的变化 。
作为晚辈的我们,只要有机会就多带他们参加一些家庭活动或社会活动,多疏导多陪伴多尊重,收获的就是家庭的和睦,老人的心安 。
我是品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如果你有情绪情感问题,关注我,我会带你走出泥潭,我们共同学习,一起成长,轻松前行!
80多岁了,老小孩子,儿女们担当点就是了,就像从小父母照顾我们那样,没有挑剔,没有怨言把我们拉扯大,现在就要好好来报答了,多包容一下老人为好 。
老小老小,越老越小,甚至还不如小呢 。是功能退化之体现,正常之规律,而不是找事哦,待你老了便知晓了
她们在找存在感,在找儿女离不开他们的存在感,还像家长管小孩一样给自己找事情 。
我们因为疫情很久没有回家了,我妹妹前几天回家一次,一见面八十多岁的老父亲就哭了,边哭边说 。人老了就像小孩一样 。
如果不找事,就没他事儿了 。
这应该庆幸,这老人还有精力折腾 。
不折腾时也就没戏看了 。
这个问题很多人觉得老人是在寻求关注,确实可能性很大,但我觉得这个猜测需要排在第二,第一是排除一下比如阿尔茨海默症等疾病,然后再从心理方面考虑 。
排除疾病以医院诊断为准,无需多言 。
说到老年人心理,我个人觉得有三个主要方面:
①,孤独感 。儿女不在身边,空巢老人 。
②,无价值感 。老了,觉得儿女不需要自己了,没用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