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词古诗赏析及解释 竹枝词二首其一古诗的意思

中唐诗人刘禹锡 , 其实也是一个金句小王子 。不仅留下了“种桃道士归何处 , 前度刘郎今又来”的讽喻金句 , 写下“千淘万漉虽辛苦 , 吹尽狂沙始到金”的正能量金句 , 也留下诸如“东边日出西边雨 , 道是无晴却有晴”这样的爱情金句 。
刘禹锡的爱情诗可以说是不写则已 , 一写惊人 。这首《竹枝词》后两句一语双关 , 看似写天气 , 实则将恋爱中少女怀春的婉曲心事写得精妙绝伦 , 一咏成经典 。
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中 , 有一道题就与这首诗相关 , 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让选手在“闻郎江上唱歌声”与“闻郎江上踏歌声”中划去一个错误选项 , 答案给的是前者正确 , 后者错误 。
但不少友友认为 , 这句诗到底是“唱歌声”还是“踏歌声”本身是有争议的 , 像这样有争议的诗句不应出现在正误二选一的题型中 。实不相瞒 , 当时我也是这个想法 。
【竹枝词古诗赏析及解释 竹枝词二首其一古诗的意思】但今天细读这首诗的时候 , 却有了不同的看法 。我们先重新来读读这首诗 。

《竹枝词二首·其一》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 , 闻郎江上唱歌声 。
东边日出西边雨 , 道是无晴却有晴 。
刘禹锡的《竹枝词》不止两首 , 他在夔州三年间 , 总共留下十一首《竹枝词》 , 包括《竹枝词九首并序》以及《竹枝词二首》 , 内容从羁旅思乡情到淳朴的爱情到人世情的讽喻都有 , 我们所熟知的“长恨人心不如水 , 等闲平地起波澜”也出自这一题目之下 。
而这首《竹枝词二首·其一》则是当中最为有名的爱情诗 。在此诗当中 , 他将当地山清水秀的宜人风物描写出来 , 展现了当地独特的天气 , 晴雨共有 , 且将谐音双关的技巧用到了纯熟的境地 , 以“晴”写“情” , 道出少女春心 , 读之令人心动不已 。
其实在第二句中 , 无论是“唱歌声”或是“踏歌声” , 重点都是在动听而有情的歌声 , 是少女耳中听到继而产生揣摩心理的基础 。
《竹枝词》本是三峡地区流行的一种民歌 , 在刘禹锡前 , 顾况就写道“巴人夜唱竹枝后 , 肠断晓猿声渐稀”;而刘禹锡自己 , 也是能唱竹枝词的 , 白居易有:“几时红烛下 , 闻唱竹枝歌?”而在刘禹锡同题诗其二中首两句为“楚水巴山江雨多 , 巴人能唱本乡歌” , 这里用的是“唱” 。所以 , “唱歌声”这一用法肯定是正确的 。
那“踏歌声”又是否正确呢?现在能查到的是有少数版本是这样写 , 二则我们印象中的确有过“踏歌声”的诗句 , 李白《赠汪伦》里就有名句曰“忽闻岸上踏歌声” , 所以在此诗中“踏歌声”似乎也合情合理 。
但我们对比下刘禹锡诗与李白诗就会发现 , 两首诗中歌者处于的地点是不同的 , 李白诗中汪伦踏歌是在“岸上” , 而刘禹锡诗中少女的对象唱歌的地方是在“江上” 。
什么是“踏歌”?有两种解释 , 一种是手拉手、两足踏地为节拍的歌舞形式 , 一种是边走边唱的行吟歌者 。无论是这两种中的哪一种 , 在岸上都可实现 , 而在江上则不太好实现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