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用“凿壁偷光”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勤奋好学,刻苦努力的孩子们 。
古代刻苦学习的人们,给我们留下了很多这类励志的成语故事,如头悬梁的孙敬,锥刺股的苏秦,都教育我们珍惜现在的灯火通明和窗明几净的大好时光,抓住这好时机,去努力学习吧!
凿壁偷光
[释义] 凿穿墙壁,靠邻舍家的烛光读书 。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
[出处] 西汉,刘歆《西京杂记》: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
[大意] 匡衡年轻时十分好学,但是苦于晚上没有灯火,邻居有灯火但不好去借用,于是他就在墙上钻了个洞,用这个洞来“偷光”读书 。
[家风故事] 凿壁偷光的主人公匡衡,活动于西汉时期,出身贫农家庭,没有什么家学传承可言,也没有好学家风来熏陶 。

文章插图
匡衡小时候,适逢国家战乱,漂浮不定,他的家乡也是遭到饥荒,为了活命四处逃散,在逃散的路上,父母去世,成为一个孤儿 。历经国家动荡,父母去世,他的内心受到很大的打击,在西汉这个以儒学为中心,实行察举制举荐优秀人才的制度,匡衡也希望自己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 。
但是贫穷的匡衡想学习,却没有学习的环境,甚至没有学习的书籍,更何况当时的书籍是奢侈品,多是抄写在竹简上,而非纸张上,贫穷的匡衡买不起书,更加大了他读书的难度 。
据史料记载,匡衡当时四处借书,晚上看 。白天的匡衡需要干活、维持生计、保持食物的基本需求,晚上的时候,很多人家已经不看书了,便花钱把书接过来,晚上看书,而当时的灯火也是非常昂贵,而他的邻居却家境很好,所以他便寻找机会,在墙壁上凿洞“偷光”

文章插图
再后来,当地的一个富翁得知匡衡凿壁偷光,觉得他学习刻苦,值得关照,便资助他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工具,没多年,匡衡的才识便被人熟知,得到当地官员的举荐,授予官职,为民做事 。
后人便用匡衡的故事,鼓励贫苦家的孩子认真读书,将来考取好成绩,逃脱贫苦的日子 。
与凿壁偷光相似的还有孙康的“囊萤映雪”,也在在形容贫苦家的孩子,在没有好的学习环境时,总是想方设法勤学苦练 。
作者:蔡小记
“凿壁偷光”,讲的是匡衡凿穿墙壁借邻居之烛光读书的故事 。现在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勤奋好学之人 。
匡衡,西汉经济学家,汉元帝时官至丞相 。
少年时代的匡衡非常好学,但家境贫寒 。白天干活,只有到了晚上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 。因为家里穷,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读书了 。匡衡非常痛惜这大好时光 。匡衡邻居家很富有,一到晚上房间里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 。一天,匡衡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家一向瞧不起穷人,就挖苦地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立下决心:一定要发奋努力 。回到家中,匡衡悄悄在邻居家的墙上凿了一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个小洞中透过来了 。匡衡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学习起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都读完了 。
附近有个大户人家,家里有很多藏书 。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匡衡卷着铺盖来到大户人家门前 。他对主人说:“请收留我,我给您干活不要报酬,只要让我阅读您家里的书籍就可以了” 。主人被匡衡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的要求 。
- 陈寅恪的拼音 陈寅恪怎么读que
- 为什么会有七情六欲,为什么会有刻骨的爱?
- 是60年来最冷的冬天吗?狂暴的拉尼娜现象会导致冰河纪的出现吗?
- 买手机水货和行货的区别 手机水货跟行货的区别
- 淘宝免费推广方法 免费的淘宝推广软件
- 您怎么看待“雷锋精神”,今天的我们还需要学习吗?
- 现在一个银元值多少钱?
- 面霜哪个品牌的比较好?
- 为什么有人认为尤文取得的成绩是在C罗精神力的影响下取得的?
- 铁树果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