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鸿雁传书的典故,鸿雁真能为诗人传达思乡之情吗?

鸿雁传书的典故,《史记》上的记载与此有类似之处,汉武帝时期,苏武出使匈奴被其扣留多年不见还,汉追问,曰苏已死,疑之,用计曰苏武之书信被雁儿带回,怎么死了呢?后终得释归 。典故归典故,诗多用鸿雁传书 。如唐王湾《次北固山下》之五律结联就写道:"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还有相当多的诗句,这些词语的用法,与西楼,西窗一样,都是诗人的惯用手法而已,并不是他们真的用鸿雁传书 。古代通讯不便,一马走单骑,可想而知!游子的优心想像能用鸿雁传书就好了 。鸿雁能飞越万里江山,想得多美呀!这样更能衬托游子的思乡之情和无助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如果有人说真的鴻雁传书,这完全是一种附会!
问题:古有鸿雁传书的典故,鸿雁真能为诗人传达思乡之情吗?
前言
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卷五十四〈李广苏建列传·苏武〉:

汉朝使者想把苏武要回去,匈奴人撒谎说苏武已经死了 。后来汉朝使者想出一计,说皇帝射下一只大雁,雁足上系着一封苏武的信,这样才把苏武要了回来 。

古有鸿雁传书的典故,鸿雁真能为诗人传达思乡之情吗?

文章插图
一、早期关于雁的诗
诗人诗中出现鸿雁的意象,常常用来表达相思之情 。
诗经中有鸿雁,但是并没有传书的意思 。最早写”鸿雁书信“的诗歌,不太清楚是哪一首 。传说中的”苏李诗“中,有一首李陵的《与苏武诗》写到:
不过苏李诗一向存疑,西汉时估计不会写出这种诗体的作品 。而且诗中的”鸟“也没有明确是鸿雁 。
汉魏时期的蔡琰《胡笳十八拍》中写到:
【古有鸿雁传书的典故,鸿雁真能为诗人传达思乡之情吗?】其中也没有明确鸿雁传书的意思 。
古有鸿雁传书的典故,鸿雁真能为诗人传达思乡之情吗?

文章插图
老街见到的最早写鸿雁传书的诗,来自南北朝齐梁时期 。
齐梁时期的诗人何逊《学古诗》,诗的结尾处写到:
这两句明确地使用了汉书中鸿雁传书的典故 。上林雁,是指汉昭帝在上林苑射下了带着书信的雁,而平陵桐是指汉昭帝的墓地(平陵)上的桐树 。
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也有《代苏属国妇诗》
古有鸿雁传书的典故,鸿雁真能为诗人传达思乡之情吗?

文章插图
初唐时的宋之问(约656 - 约712)有《登逍遥楼》用到了雁足:
初唐四杰的王勃(约650年-约676年)有《九日怀封元寂》用到了雁书:
可见,在初唐,鸿雁传书的典故使用率就很高了 。
结束语
听说老北京还有训练老鼠演杂技的艺人,不知道是否真有人训练鸿雁来传信,毕竟大雁不是信鸽 。
诗中所谓的鸿雁传书是一种美好的想象,并非鸿雁真得能送信 。诗人看见大雁就会联想到书信,因此写相思一类的诗词,也常常用到鸿雁这个意象和相关的典故 。
在古诗中,鸿雁传书的表现方式也很多样,例如上林书、鸿书、雁书、雁足、 雁传书、雁字、雁封、雁帛、雁鸿附书、征鸿、云间一纸书、鸿雁等等都是这个典故 。

@老街味道
古代战争,利用风筝传送消息是有的 。
风筝,我们古代叫“鸢” 。木质的,形状似鹰(鸢) 。据传,老木匠墨翟,还做过不用风线牵引,自己就会飞的木鸢 。至于“纸鸢”,又是以后的事了 。
古代除了用风筝传送消息外,利用“鸽子”传信,也确有记载 。
至于“鸿雁”能不能传书或传情,本人学浅,还没发现足够的证据,不太好说 。当然,传说只是传说 。在古人心里,鸿雁本来就是“信物”,在其身上寄托心愿,也是理所应当的事 。如果非要表个态,那就说“莫须有”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