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诗词悼亡妻子的诗赏析 苏轼江城子悼亡妻赏析( 二 )


她身上清晰地放射出爱、善和娇媚,
再也没有别的脸,比这叫人更加喜悦 。
可是,啊!当她正要俯身抱我的时候,
我醒了,她逃走了,白昼又带回我的黑夜 。
《江城子》VS《悼亡妻》:传统文化和语言文字带来的差异01.意象差异:现实与抽象 。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诗词中意象的选择,具有很大的普遍性特征,多为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物件,是一些柴米油盐的生活小事,平平淡淡的家庭琐事,是诗人妻子生前日常生活中闺阁庭院的种种物象 。
雕花的小轩窗,精致的梳子,玉人照面的镜子,明亮的月光和房后那矮矮的山坡 。“小轩窗,正梳妆,明月夜,短松冈 。”一方面是苏轼眼前生活境况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亡妻生前的生活写照 。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和“尘满面,鬓如霜”真实地再现了苏轼在妻子亡故后的真实精神状态和刻骨铭心的思妻之痛 。所以在苏轼的诗词中,不管是在梦中还是对现实生活的感叹都没有脱离现实生活的意象 。
弥尔顿的《悼亡妻》一诗中的意象大多都采用想象的,幻想的意象,对于意象素材的选择非常自由不局限,并且范围宽广,内容丰富,构思联想大胆 。作者通过丰富的奇特的想象力把这些意象进行编织,营造出美妙的意境 。
同样都是悼亡的主题诗词,弥尔顿《悼亡妻》表达出来的是一种激情的渴望,一份美丽的相思 。在这些意象选择的背后包含着中西方巨大的社会文化和宗教的差异 。在西方的传统文化中,即使是死亡也是被众多奇妙美好的意象进行描写的,令人向往 。
沧海之言: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虽然局限在“儿女情,身边事”的生活琐事之中,优点在于感情真挚、质朴动人 。
弥尔顿《悼亡妻》的想象力丰富,画面开阔,意境深远,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作者本身处在政治革命的前端,寄托了对彼岸世界的憧憬和向往 。
02.风格差异:委婉与浪漫 。
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传达给读者的是夫妻之间那深似海的感情,体贴与呵护备至,呈现出浓重的中国伦理色彩 。正如诗中写的那样:“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作者抒发对亡妻的思念之情带着明显的人伦色彩 。
作者的表情达意也是刚好点到为止,只是描写梦中妻子的“小轩窗,正梳妆”,短小精悍的六个字让我们对古代女子的梳妆打扮浮想联翩 。一句“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个铮铮铁骨男子心里对妻子那份浓烈的情感,款款真情通过这九个字传达得淋漓尽致 。
弥尔顿的诗歌表情达意更加清晰直接 。全诗绝大多数篇幅都是对梦中的妻子进行描述,诗人对妻子的外貌、举止神态和来去都做了一一交代,梦中妻子的形象是丰满、具体、清晰的,诗歌里呈现给大家的是放弃之间那柔情似水的恩爱,没有涉及到任何伦理色彩,而是带有情感色彩的色爱的描写 。
诗歌中“她脸上罩着薄纱,但在我幻想的眼里”“她身上清晰地放射出爱、善和娇媚”“再也没有别的脸,比这叫人更加喜悦”,都是诗人对妻子感情的真情直接的表白 。弥尔顿的表白和梦境更加奔放,更富有浪漫气息 。
沧海之言:
中国悼亡诗的主题都是沉溺在两情相悦的恩爱中 。回忆,特别是对当初夫妻时间快乐时光的回忆成为唯一的感情寄托 。只要有了美好的回忆,现在、将来的一切都不再重要 。只有沉浸在过去那温馨的往事回忆中,才可以找到心灵的慰藉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