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西方文化孕育下的诗人都是浪漫豁达的 。他们把夫妻之间的恩爱感情看成了永恒,可以从此岸延伸到彼岸去,在他们的眼里,爱人虽然已经在天堂,可是自己可以在人间慢慢守候,因为夫妻是可以在天堂相聚的 。
03.文化差异:“悲”与“乐” 。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全诗中表达出来的是一种悲伤的基调 。即使在梦里相遇,自己已经因为相思之苦白了双鬓,也无法相认了 。表达了作者内心异常的痛苦、烦闷、凄凉无处释放 。
而在《悼亡妻》中,弥尔顿心里想的是自己未来将在天堂和自己的亡妻相遇,在悲伤和怀念之余,心中仍然充满着希望,想象着和爱妻在天堂相遇的情景,表达出来的感情是“悲”中带“喜”,哀而不伤 。
沧海之言:
这两种表达感情的不同方式,源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国人和西方人在对待死亡的态度上截然不同 。在中国人看来,死亡是一个生命的终结,死亡就意味着永远地失去,不可挽回 。在西方人的信念里,人死后,灵魂可以脱离肉体的束缚,然后进入极乐世界 。
04.方式不同:间接与直接 。
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写道:因为思妻的悲痛,已经伤心满面,纵使在梦里相逢也容颜已变,无法辨认 。二人四目相对,还没开口已经泪流千行 。年年的明月照着这无边无际的孤坟,年年伤心年年寸断肠 。自己的悲伤和妻子之间的意象相互映衬,“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融情于静,借景抒情,物我合一 。
弥尔顿在《悼亡妻》中直接抒发对亡妻的爱恋和思念之情,直抒胸臆 。诗歌全文几乎任何事物的意象,更不用说是借景抒情了,而是诗人直接勇敢地抒发面对死亡的坦然,最终在天堂相会的美好愿望 。诗歌中诗人对人生做了理性的思考:死亡并不可怕,死亡也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的另一种延续和解脱 。
沧海之言:
从抒情方式上来讲,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苏轼的悼亡诗呈现出凄美、哀怨和委婉的风格特色 。而西方的悼亡诗在抒情上更加直接,常常将抽象的意象配合上节奏,感情强烈地传达出自己的想法 。
结语:虽有差异,却无国界苏轼和弥尔顿虽然处在不同的时空,但是《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和《悼亡妻》却都是两位是作者对亡妻的思念之情,都是内心中的怀念,都是情感的寄托,都是诗人文化和感情的沉积和释放 。
两位诗人在创作诗歌的时候,不约而同的进入了“梦境”,在意象、风格、抒情方式等方面有所不同,源于中西方传统和文化的差异 。但是文化是没有国界的,在相互鉴定中含蓄并放,文化光芒才能发挥出更加强大的作用和影响 。
- 世界上最健康的烹饪方法有哪些?
- 留学生第一次和父母在机场分别的场景你还记得吗?
- 女孩起带土的名字 带土的女孩名字大全
- 《金色的鱼钩》中可以看出,老班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 一首轻音乐叫风什么的 风的呢喃什么意思
- 说说你曾经遇到难忘的开学趣事?为什么?
- 夏天作文400字?
- 说说你接受的爱,生活中虽小却却让你感动的爱。直接的,间接的都可以?
- 孩子要上幼儿园了,第一次真的要离开父母一天,作为父母你有什么担心?
- 小祯整容前,胡小祯怎么瘦的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