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第四首的意思

1、从军行第四首的意思《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 。王昌龄,唐代诗人 。字少伯 ,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一作太原(今属陕西)人 。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 。
【从军行第四首的意思】《从军行七首》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
黄沙百战穿金甲 , 不破楼兰终不还 。
译文: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 , 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
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守边将士身上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
此诗诗意境宏大壮丽,展现了边关壮美的景色,其中却又隐隐的流露出淡淡的思乡的忧愁,但作者却转而表达了边关军士的决心 , 要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雄心,此诗表达对边关战士的赞扬之情 。
2、从军行是什么名从军行是乐府旧题 。
《从军行》这首诗的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 。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 。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 , 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 。“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 。
3、从军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从军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
从军行古诗原文:青海长云暗雪山 ,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 。这首诗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
王昌龄,唐代诗人 。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一作太原(今属陕西)人 。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 。晚年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 。因安史乱后还乡 , 道出亳州,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他擅长七言绝句 , 作品多写边塞、送别,气象雄浑,情意隽永 , 语言精炼生动,音律铿锵悠扬 。
4、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表达的思想中心思想:
1、诗的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 。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
2、这首诗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这两个方向的强敌 , 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 。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3、表达了诗人感叹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 , 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 , 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 。
5、从军行中的遥望是什么意思从军行中的遥望从地理位置上讲,它是“对着”的意思,从战士行动上讲,它是“注视”的意思,从心理上讲,它又有“希望”的意思,《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 。
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 全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