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盘怎么读音是什么 般涅槃怎么读

本文主要是给大家详细介绍关于“涅盘怎么读音是什么”的核心内容以及“般涅槃怎么读”的相关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请往下看 。
第二段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 。 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 。 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 。 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 。 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 。 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
沿,依照以往的方法、规矩、式样等,沿袭;革,改变,革新 。 两者相对 。
白叟,须发皆皓的老人;黄童,年幼的小儿,幼儿的头发多略呈黄色 。 白叟黄童在古代诗词中很常见 。 如韩愈的长诗《元和圣德诗》中:“卿士庶人,黄童白叟 。 踊跃欢呀,失喜噎欧 。 ”又如,苏轼的《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照日深红暖见鱼 。 连溪绿暗晚藏乌 。 黄童白叟聚睢盱 。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喜不须呼 。 归家说与采桑姑 。 ”
牧子,放牧的人,除了指游牧民族之外,诗词中的牧子多指牧童 。 牧子和渔翁都是古时田园生活中常见的形象,诗歌植根于生活,因此古诗词里出现牧子、渔翁比较多,多为衬托恬静的田园生活 。 如今的田园之中,已经极少有牧子的身影了,时代在进步,而且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也不允许孩子们将大量的时间从事这样的工作 。 而渔翁也几乎绝迹,水域要么承包,要么禁钓,钓者往往是精壮的汉子了 。 因此在当代的文学作品中,牧子渔翁更多的是展现一种类似桃花源一样的精神寄托 。
颜巷陋的典故出自《论语·雍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 贤哉回也 。 ’”
颜回,曹姓,颜氏,名回,字子渊 。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也是孔子表扬称赞最多的门生,可惜英年早逝 。 围绕颜回箪食瓢饮,历代生发出很多重要且有意义的讨论,值得稍微展开一下 。
对孔子的这一段话,程颐这样注解:“颜子之乐,非乐箪瓢陋巷也,不以贫窭累其心而改其所乐也,故夫子称其贤 。 ”“箪瓢陋巷非可乐,盖自有其乐尔,其字当玩味,自有深意 。 ”程子所述,发人深省,因此朱熹感慨到:“程子之言,引而不发,盖欲学者深思而自得之 。 今亦不敢妄为之说 。 学者但当从事博文约礼之诲,以至于欲罢不能而竭其才,则庶乎有以得之矣 。 ”(以上均见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当代哲学家李泽厚认为:
宋明理学常以“颜子何好所学论”,来描述这一要旨:这“好”当然并非以贫困为乐,而是贫困等等不能改损他的这种心理境界 。 儒学之不以贫困本身有何可乐,这与某些宗教颇不相同 。 后者认为贫困、受难、痛苦体现上帝意旨,因以身受之而乐,从而去刻意寻求苦难,虐待自身,以此来获得拯救和超升 。 儒学无此,其最高境界即这种“天人合一”的神秘快乐 。 前面引袁枚批判理学,由于没有注意这种“乐”,便显得轻浅 。 但宋明理学将此“乐”与“喜怒哀乐”截然分开,又强调必须去此世俗情感(“七情”)才能获此“至乐”,因此将“性”与“情”、“已发”与“未发”分开,显然是佛学的宗教影响 。 今日任务似在于:既承认有此具有神秘性、宗教性的高峰体验和心理状态或人生境界,但又不必与世俗情感截然对立和绝对区分 。 这就是关键处,亦“七情之正”与“天人之乐”的关系问题 。
……前章已说明此“孔颜乐处” 。 马王堆帛书《五行篇》有:“君子无中心之忧则无中心之智,无中心之智则无中心之悦 。 无中心之悦则不安,不安则不乐,不乐则不德 。 ”“乐”在这里虽然并不脱离感性,不脱离心理,仍是一种快乐;但这快乐已经是一种经由道德而达到的超道德的稳定“境界”(state of mind) 。 这里的“忧”,当然也并非一般的忧愁,但可释为海德格尔的“畏(死)”或“烦(生)” 。 但“畏”如只是封“死”的忧,在儒学看来,便过于空泛而无谓 。 “死”有多种,其共同性也许只在于生物性的终结,如只是“畏”此,乃一意识或超前意识之动物而已 。 因之“忧”、“畏”对儒学说,当有更多的具体内容 。 《韩诗外传》说:“君子有三忧,弗知,可无忧乎?知而不学,可无忧乎?学而不行?可无忧乎?”宋儒范仲淹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是进亦忧,退亦忧 。 ”可见,忧、烦、畏于儒学均仍执着于此际人生,拥有具体内容 。 从而“忧”而思,而学,也才有“智”,有“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而后达到“乐”的境界 。 亦“知之”(认识),“好之”(道德),“乐之”(审美)也 。 (李泽厚《论语今读》)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