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语转换 英语转换成汉语( 二 )


这是怎么个自信法儿?还是什么别的情况?能想出来的 , 出这样笑话的因由 , 无非有三:
一 , 真的是“活儿太糙” , 忘改了 , 或者就以为那不属于路牌的组成部分 。
二 , 多多少少 , 给懂点儿英文的外国人留了条“活路”——不知道这是哪条路哪条街 , 好歹还能辨个方向 , 省得南辕北辙 。顺便告诉他们——姆们就这么“厉害” , 只给你指方向!
三 , 刻意留出这么个“错儿” , 等着下回再改;下回 , 再改 , 又能有好多人有活儿干了 , 当然 , 也又能花好多钱了 。

汉英语转换 英语转换成汉语

文章插图

(二)汉语拼音教不会外国人学中文
前面说了 , 与其让外国人看汉语拼音 , 不如直接“逼着”他们学汉字 , 站牌、路牌 , 一律只写汉字 , 似乎 , 依爱国者们的口味 , 更可彰显“自信” 。
汉字相比“西文” , 可谓“源头更原始、结果更生动” 。源头原始 , 是说汉字“最早”是图画、图像 , 数千年发展、演变 , 并未完全脱离;这点上 , “西文”在很遥远的古代就做出根本改变了;有限资料所表明的这个改变 , 最早可追溯被西方较普遍认为是字母文字“之母”的“楔形文字” 。结果生动 , 则是说汉字从原始的图画、图像演变至今 , 有了六种组字法 , 以双维(上下、左右)模式 , 表达思维过程 , 其生动、传神、达意 , 比单维(左右)的西文强了很多!
相对而言 , 今天的西文字母汉语拼音 , 实际上退回了西文的单维模式 , 其最早起源 , 几乎跟“白话文运动”同步 , 大约在一百一二十年前;经过数代语言文字学家推演、改进 , 成了今天这样;其间 , 至少有过三次“废除汉字”的浪潮 , 最早一次出现在“五四运动”前夜 , 后两次是近四五六七十年的事 。都没改成!个中因由 , 对于传统的固守和“自信” , 当然是有的 , 另一重要原因 , 是近现代汉字读音形成了太多同音字 , 就算点上韵声 , 也还是纠缠不清 。故而 , 到今天 , 汉语拼音(带韵声的) , 也只是初级习学常用字时的发音辅助工具而已 , 并不能算是“文字的异化” , 更不算文字!
由此 , 可以说 , 把汉语拼音以全大写没韵声的形式置于站牌路牌上 , 是儿戏般的不严肃!
有人说 , 外国人认中国字很难 , 给个拼音 , 他们好歹能读出来 。说这个的“有人”里 , 包括中小学语文老师和一部分“汉语言文字”的“专家” 。他们有个共同特征 , 就是基本不懂外语、即便稍懂也只是一鳞半爪知道些英语 。
清华大学、中华香烟……不多举了 , 就这两例 , 不妨看看“标准”的“西文译文” , 根本就不是汉语拼音 , 照汉语拼音 , 很难读出“正音” 。为什么?很简单 , 因为 , 外国人的发音规则 , 跟咱们的汉语拼音是不一样的 。今天的汉语拼音 , 适当借鉴了英文发音规则 , 但并不全面、完备——近现代的汉语的发音规则比任何一门西语都要简单 , 其所遵循的法则 , 是咱中国人自创的 , 拿来让操英语的外国人试读 , 可能有部分能勉强“沾边儿” , 换成其他西语 , 法语、德育、意大利语 , 等等 , 基本上可以认为“没谱” 。再把单独的汉字连成词写汉语拼音 , 例如GONGYUAN , ta弄不好根本从头儿上就读成了别的 , 跟“公园”丁点儿都沾不上边儿!结果是 , 本来摸索着还可能认下几个中国字 , 有了拼音 , 直接去看拼音 , 读不出来或者读出来“满拧” , 再要是“不幸”本来还识得几个汉字 , 就更乱!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