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空穴来风”这样的成语因错误使用改变原意的现象?

指信息的出处,不被当事人认可 。
我是文旅心通,“空穴来风这个成语最早白居易用过,“朽株难免蠹,空穴易来风 。”意思是说腐朽的树木难免招会招来虫子咬蛀,深空的洞穴容易引来风吹 。比喻事情的发生是有原因的 。这应该是它的本意,后来楚国人宋玉风来讽刺楚顷襄王,现代用来形容不存在和没影儿的事情 。与原来意思正好向反 。

如何看待“空穴来风”这样的成语因错误使用改变原意的现象?

文章插图
大家都将错当成正确,改变了原来的意思 。比如第一个用错了,大家都没有发现,一传十,十传百,于是以讹传讹,将错误变成正确,约定成俗流传下来,大家都习惯了 。例如我们常说的目无全牛、汗牛充栋、灯红酒绿,还有一些俗语肉夹馍明明应该是馍夹肉、地球应该叫水球,因为79%是海洋 。
如何看待“空穴来风”这样的成语因错误使用改变原意的现象?

文章插图
成语的继承过程,吸纳其他新的文化和含义 。
古代人作诗喜欢用典故,尤其有些名气大的著名诗人用典时候加入新的意象,导致意思完全翻了,由于他的名气大,影响力大,现代人只记住他的新意,而忘却了它最古老的本意 。例如七月流火、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廉颇老已,尚能饭否?等等 。
我觉得我们乐观接受这种现象,因为文化需要继承发扬,也需要在吸纳改变中创新 。理解它们在书中、报纸中的约定成俗的意思,有余力的话了解它们的本意,丰富自己的知识 。但是在考试、考核中,国家教育权威应该给出这些歧义成语俗语一个统一规范的标准,引导应试着学习备考,不能影响考试考核公平 。
如何看待“空穴来风”这样的成语因错误使用改变原意的现象?

文章插图
大家好,我是文旅心通,拥有两年文化创作问答经验,这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大家有那些好的看法,欢迎大家留言讨论,赞同的话给我点赞、转发,热切希望您关注我的头条号文旅心通 。
如何看待“空穴来风”这样的成语因错误使用改变原意的现象?

文章插图
谢谢邀请 。我来回答 。成语语义应该是有序演变的 。
这种演变与语言的发展同步 。
它的演变途径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词义的扩大,二是词义的缩小,三是感情色彩即褒贬的变化,四是词义的转移 。
这是正常的 。
对一种活着的语言而言,是好事,体现语言的有序变化、包容力等特性 。
对汉语言的发展,从短期看,需要有一个广泛认知的过程,从长期看,还是有益的 。
在使用“桃之夭夭(逃之夭夭)”“差强人意”“七月流火”等成语时,都是这样 。
“空穴来风”的用法变化,属于第四种 。
这些特点是由成语的性质决定的,往往通过“约定俗成”“典籍认可记载”等方式完成 。
一方面,包括词语在内的语言变化,是个必然趋势,不宜全盘否定 。
另一方面,也不宜随心所欲,改变词语语义,要尊重历史,尊重典籍 。
对这种变化,一般可以取三种态度:
当一个成语的语义未到必动之时,不要轻易改动 。
注意口头语与书面语言的区别,即在使用口语时,可放宽尺度,使用书面语言时,应该严格,而书面语言,也要分层次,如政论、学术论文宜严谨些,小说戏曲等,可放松些 。总之,要与社会接受程度相适应 。
如果对某个成语的用法,当社会认识逐渐趋于一致时,特别是权威的词典字典已经认可时,那就说明该成语语义类别的转移已经成熟,成语语义范围的变化已经基本完成,那就应该持一种接受的态度 。
【如何看待“空穴来风”这样的成语因错误使用改变原意的现象?】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