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歌谣( 二 )


5、纪念女诗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竞雄 , 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并且喜欢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 。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在策划起义时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后人为敬仰她的诗 , 哀悼她的忠勇事迹,于是,与诗人节合并来纪念她,而诗人节又是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纪念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屈原 。
6、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 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就是创立了“词赋”这一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 , 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 , 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
7、传说屈原死后 , 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 , “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 , 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 , 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有了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
8、纪念伍子胥: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 , 奔向吴国,助吴伐楚 , 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 , 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 , 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 , 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
3、布依族端午节的风俗活动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 布依族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唱山歌,熬草药,包粽子其乐无穷,在我国的许多地区都有着庆祝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布依族也和其他地区没什么两样,不过布依族的端午节多了一些特色习俗 。想知道是什么吗?那就一起去去布衣族文化看看吧 。
布依语中没有“端午节”这个词 , 布依人称为“哈尼哈”(五月五) 。端午节的习俗是随他们的祖先从江西迁徒到樟江河畔的 。交通的闭塞和年代湮久,祖先从汉族地区带来的端午节 , 逐渐烙上布依人的印记,使这个节日具有浓郁的地方独特的民族风格 。
布依人有端午登高的习俗 。参加这一活动的 , 多是青少年 。一大早,青少年们便带上“背崽粽”,成群结队爬上县城北门外年玉屏山,在坡顶玩耍嬉戏 , 赏景吃粽子 。兴尽而返时,用稻草或茅草扎成草马,骑在“马”上呐喊着,从坡顶梭到坡脚,俗称“梭草坡”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