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杀4害 三国杀三禁( 三 )


第二 , 直 。朋友相处之道 , 不能一味迁就、庇护 , 特别是不能以私废公 , 而应当正道而行 , 上不违天理人情 , 下不违法律例条 。
东汉冀州刺史苏章 , 他的故友担任清河太守 , 贪赃枉法 。哪知道朝廷偏偏派他去调查处理 。苏章设好酒宴 , 拜请朋友入席 , 觥筹交错 , 畅谈友谊 。他朋友特别高兴 , 说:按照规矩 , 我只有一天时间的自由 , 监察官一到 , 就该戴上枷锁成为代罪之臣 。还好是我的好朋友主管这案子 , 我应该就有两天的自由了 。言外之意 , 希望苏章念及友情 , 法外施恩 。苏章直接告诉朋友说:今天晚上我以朋友身份请你把酒话平生 , 这是私恩私情 , 明天公堂相见 , 你是犯罪嫌疑人清河太守 , 我是受命查案的冀州刺史 , 我们只能走法律程序 , 这是公法公道 。后来苏章查明老友罪行并建议绳之以法 , 无私之名 , 不胫而走 。
直 , 还表现在语言上 。宋代李邦献的《省心杂言》对四种语言表达有过精妙的论断:
谗言巧 , 佞言甘 , 忠言直 , 信言寡 。多言则背道 , 多欲则伤生 。语人之短不曰直 , 济人之恶不曰义 。——(宋)李邦献:《省心杂言》
挑拨离间的语言都很巧妙﹔溜须拍马的语言都很中听﹔忠义之言直截了当﹔诚信之言寥寥无几 。一个人多言多语一般会违背道义 , 多心多欲则伤害生命 。传播别人的短处不能称之为直 , 助人为恶不能称之为义 。
这段杂言是要教会子孙透过语言看人品 。朋友之间应当直言不讳 , 善必扬 , 恶必劝 。不能温吞水 , 一味当老好人﹔更不能助恶济非 , 陷朋友于不义 。
第三 , 谅 。就是诚信 , 就是不欺 。唐代诗人陈子昂说——
兄弟敦和睦 , 朋友笃信诚 。——(唐)陈子昂:《座右铭》
兄弟之间应当强调和睦相处 , 朋友之间应当坚守诚信相待 。
范仲淹被贬邓州太守 , 邓州人贾黯中状元后拜谒范仲淹 , 讨教立身处世之道 。开始范仲淹并没在意 , 以为只是礼节性拜访 。后来当贾黯第三次真诚求教的时候 , 范仲淹就将他视为朋友 , 直接告诫——
君不忧不显 , 惟不欺二字 , 可终身行之 。——(宋)张镃:《仕学规范》卷十二
范仲淹以长者的态度向贾黯说出了为人处世的秘诀:你现在中了状元 , 以后就不要担心名气大不大的问题了 。但为人处世最重要且可终身持守的就两个字:不欺 。不欺天 , 不欺君 , 不欺人 。后来贾黯努力践行 , 成为一代名臣 。他逢人就说:范老先生“不欺”二字 , 终身受用不尽 。
历史上也有一些令人痛惜的反例 。秦末的张耳、陈余 , 志气相投 , 相互倾慕 , 虽有年龄差距 , 但结为刎颈之交 。秦末大乱 , 两人乘势起兵 , 后来张耳被封为王 , 陈余仅封为侯 。陈余心怀不满 , 怨天怨地怨项羽 , 最后归罪到自己的朋友张耳身上 。以至于后来张耳归汉 , 刘邦劝陈余归汉 , 共谋大业还可与朋友朝夕相处 。陈余提出的归顺条件是什么呢?杀掉张耳 , 我就归汉 。后来兄弟之间刀兵相见 , 陈余最终被杀 。司马迁对此痛惜不已 , 认为两人身为百姓 , 尚能相互倾慕 , 诚信相待 。一旦争权夺利 , 诚信俱丧 , 这是典型的势利之交!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