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楼梯台阶数量风水口诀 门面房两边高中间低好不好( 二 )


据《荔湾老街》一书记载,清朝康熙年间就有了逢源东街,这是目前有史可考的最早关于“逢源”的地名 。清代逢源街西侧有市集,称为“逢源市”,多宝大街也有市集,称为“宝庆市” 。
广州“一口通商”时期,“逢源市”“宝庆市”一带开始兴建新型住宅区,北称“耀华”“宝源”,西为“逢源”“多宝”,三条南北向的主街——逢源东街、逢源西街、逢源正西街“连”起住宅区,大面积住宅区的城建结构逐渐形成 。
1921年,广州市市政厅成立,逢源所在地段被划入市区范围 。1932年,逢源东街扩建,因有逢源桥,故新路得名逢源路;逢源街名则来自逢源路 。
20世纪60年代,这一带渐渐出现了现代商住城区的面貌,路网骨架基本形成 。现在的逢源街道由1999年4月前的逢源街、文昌街合并而成,东起康王路,西至龙津西路,南接长寿西路,北达中山八路 。
清代西关叱咤中西方贸易舞台
透过西关民俗馆展陈的100多年前私人住宅的模型和旧照片,能管窥当年叱咤中西方贸易舞台的富庶西关以及富商在逢源居住的原貌 。包括逢源街在内的整个西关在广州“异军突起”,并非偶然 。据市社科院副研究员李燕博士分析,其一是地理条件优越,区外有珠江入海,商船可直接出海,内有河渠纵横通达内地;其二是通关所需,在广州“一口通商”的条件下,“外洋商贩,悉聚于广州一口”,西关是其在广州开展外贸活动的主要场所;其三是明清时期广州扩城之需,旧城不能满足商业和生活需要,但城北是山地,城东是台地,只有肥美的西关平原才是理想用地 。此外,当时的地方政府不准洋商入城,本地商人在此居住,便于与洋商交往,这也是西关“异军突起”的一个因素 。
漫步于今日的逢源街区,随处可见的西关大屋、竹筒屋、小洋楼,木趟栊、满洲窗、罗马柱、私伙局、麻石路……在烟火味中记录着这座城市曾经的辉煌,赓续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根脉 。
烟火乡愁
逢源街是古西关的一个缩影 。当今的逢源行政街区网罗了耀华大街、宝源路、宝华路、逢源大街-荔湾湖4个历史文化街区 。其中,耀华大街、宝华路北段在逢源街辖内 。此外,逢源大街-荔湾湖历史文化街区以泮塘路、龙津西路为界,以东属逢源街,以西属昌华街 。泮塘、龙津西、宝源、宝华、华贵、文昌北、康王中路等老城区赫赫有名的路段深藏其中,西关文塔、梁氏宗祠、荔枝湾景区等岭南文化知名地标星罗棋布,如此深厚的广府历史文化积淀在广州并不多见 。
宝华路 宝源路
西关有“三宝” “两宝”落逢源
宝华路:西关早期商住区
有道是:西关有“三宝”,分别是宝华路、宝源路和多宝路 。其中“两宝”——宝华路和宝源路或“落”在逢源街,或与逢源街相接 。
想要体验老广州的商业繁荣和市井气息,就去宝华路吧 。宝华路原来由十五甫、宝华市、宝源市及存善大街组成,20世纪30年代扩建为路,仍使用“宝华”作路名,北接华贵路,南至恩宁路、第十甫路,全长770米,宽11米 。宝华路北段延伸至今天的逢源街内 。
宝华路从何而来?究其因由,原来与曾经辉煌一时的十三行息息相关 。早在清代,西关商业已很发达,出现不少富户,一批钱包鼓胀的商人和洋行买办陆续在下西关一带置地建房,开辟了最早的宝华路一带 。
昔日的宝华路,小商铺鳞次栉比,是商业兴旺之街市 。居民所有的生活日用品都能在街上买到 。宝华路上曾经丝竹盈耳、歌韵悠扬,成为市民流连忘返之地 。
清同治年间,西关的初一楼(现顺记冰室)首设歌坛,请师娘(唱粤曲的失明女艺人)为茶客演唱,深受市民喜爱 。1919年前后,宝华路建成宝华戏院,位于今西关宝华路宝华正中约,由清末广州巨富周东生大屋的堂会戏台扩建而成,是当时广州有名的戏院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