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楼梯台阶数量风水口诀 门面房两边高中间低好不好( 四 )


曾在耀华大街居住的粤剧名伶白玉堂被省港粤剧行家和观众公认为粤剧五大流派代表之一,其与薛觉先、马师曾等大师合作创作的一大批粤剧精品至今还广受粤剧戏迷的喜爱 。有街坊说,曾看见白玉堂的戏服晒满了半条街 。
陈杰禹老人说,逢源街一带有很多粤剧名伶的故居,比如粤剧名宿白玉堂、以演丑生闻名的粤剧名演员陆云飞、著名粤剧花旦郑绮文的故居等 。在这儿,粤曲几乎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娱乐 。每天清晨6点多,就有人开始听粤曲,到了中午11点多,粤曲声此起彼伏,与古街老巷融为一体 。陈伯介绍,这里可以说是全广州私伙局最热闹的地方,每周都有演出,演员多为老年人,大家自编自演自娱自乐,但十分认真,架势十足 。
康王中路:
“康王”究竟是何人?
逢源街东至康王中路 。康王路北起东风西路,南至杉木栏路,全路分康王北路、康王中路、康王南路三段 。其中,康王中路为中山七路至长寿西路这一段 。
“康王”的称谓主要是来源于附近原有的一座康王庙,此庙是纪念宋朝的一位从未到过岭南的爱国将领——康保裔 。康保裔从军后屡立战功,在任高阳守将期间,辽国进犯中原,他奋起抵抗,为国捐躯 。
随着康保裔的事迹流传,人们尊称他为康公、康王,后人敬其忠勇在大江南北广建“康王(公)庙” 。清代时候,广州西郊、南郊都曾经有过康王庙 。如今康王路的康王庙已经不在,但康保裔康将军的威名在岭南却仍然显赫 。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吴多)
活色生香
逢源烟火气 最抚凡人心
美好一天,从一份香喷喷拉肠开始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曾繁莹
清晨6时40分,逢源街道文昌北路上,银记肠粉店的第一碟肠粉出炉 。在上腾的热气中,食客用筷子轻轻一划,薄如蝉翼的肠粉就被“打”开,露出粉嫩的虾肉与鲜绿的生菜 。就着咸淡相宜的豉油,趁热享用这独一份的西关早餐,满足感油然而生 。西装革履的上班族、带着孩子的家庭主妇、退了休的阿叔阿婆……二三十张台一下子就坐满了 。每天清晨,这家已有60多年历史的小小肠粉店折射人生百态;一碟肠粉,一份简单而充实的早餐,是街坊们美好一天的开端 。
西关风味制作技艺代代流传
“来店里吃饭的多数是街坊,也有专门来打卡的外地朋友,以及从国外回来探亲的旧街坊 。”银记肠粉店主理人李志良说,许多食客吃着他们家的肠粉长大,看着门店从10个餐位扩张到30个餐位,眼见肠粉品种从过去的5款扩充到如今的20来款 。
银记肠粉店后面仍保留着不少西关大屋,住在其中的街坊隔三岔五就来帮衬,有的街坊甚至带上了自家的餐具 。于他们而言,银记熟悉得如同家中饭厅 。
逢源街上的食店没有豪华装修,门面也不大,但西关风味制作技艺在世代之间传承着,从不间断 。李志良告诉记者,银记60多年来一直保持着传统布拉肠的制作工艺 。每日凌晨4时30分,师傅就到店做前期处理工作:浸米、磨米浆、煲粥、处理新鲜肉料,日复一日,风雨不改 。做布拉肠的布是纯棉制作的肠粉布,因其透气效果较好,能使蒸汽迅速抵达米浆层,令肠粉更加嫩滑 。
记者在现场看到,师傅快手将一块布铺在冒着重重蒸汽的蒸炉台上,刷几道油,再倒米浆,撒上用盐、糖、姜、陈皮腌制过的牛肉和葱,最后,以均匀力度将米浆朝“四面八方”推去,以保证受热均匀、拉肠够薄 。蒸上几分钟后,肠粉与布融为一体,师傅一手抓着肠粉布,一手拿着刀往布上“刮粉” 。由于隔着一层“油纱”,肠粉和布就此分开,滑落下来的拉肠油光光,薄得连内里的菜和肉都能看见 。师傅以手中的铲子为工具,左切一下右翻一下,很快,一碟布拉肠便出炉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