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呈现( 二 )


教师导入之后,有学生质疑(留在衣服上的汽油怎么洗掉?),有学生陈述(衣服上的汽油不用洗,晾干就行了),有学生解惑(因为汽油具有挥发性) 。雷鸣般的掌声告诉我们,学生在知识上达成了共识,在情感上达成了共鸣 。
不得不说,这样的时刻在我的课堂里并不多,仅仅是偶尔有之 。这说明,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是没有得到体现的 。由此,我们就需要弄清楚,学生的主体性到底是什么以及课堂教学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等一系列问题 。
在我看来,人的主体性主要指向人的意识,在意识的支配下,人学会主动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它强调人的内在价值,特别是强调人应该具有主观能动性——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不仅要去认识世界,还要改造世界 。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此有很好的解释 。马克思认为,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种属性 。其中,人的社会属性是人所特有的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也就是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在马克思看来:人不是脱离尘世的存在物,人就生活在人的世界,生活在国家、社会中,人的最高价值在于人本身 。
由此,如果我们把人归结为上帝的信徒,就忽视了人的现实性,而把人归结为动物,就忽视了人的主体性,只有把人归结为人本身,人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成为时间旅行里万千生物中唯一的创造者 。
以“培养人”而言,我认为,学生的“主体性”,从思维的角度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从能力的角度讲,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观念的角度讲,就是要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
了解了学生的主体性,接下来就是在课堂中是如何落实学生主体性的问题了 。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就意味着我们要完成从“培养什么人”到“怎么培养人”的转变 。这实际上也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 。
以上案例可谓很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看似是课堂中意外生成的“小惊喜”,是偶然的、无法预料的,却有一些必然性在里面 。那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地位 。
那么,什么是“主导”?
我想,要厘清课堂中“主导”一词的真实含义,我们就得引入其他词汇来进行辨析 。
首先,主导不是灌输(填鸭式教学,大讲特讲);其次,主导不是训练(以考代练、以练代讲);再次,主导不是控制(学不学无所谓,不捣乱就行);然后,主导不是强迫(每天写500个单词);最后,主导不是纵容(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
在我看来,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活动,这里的交流不仅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更有生命的领悟,意志的锻炼、行为的养成等 。雅思贝尔斯说:“教育是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认识和认识的堆积 。”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培养应该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智商 。
这样来看,教师的主导地位就是指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只不过相比较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体性是居于次位的 。我们说在课堂中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指教师发挥自己“主体性”去引导学生的“主体性”从而达到“培养人”的目的 。
教师的“主导”,可以理解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引导者 。结合以上案例,学生的主体性被调动起来,与教师的主导有很大关系 。
从课上看,教师通过举例将原理性知识(相似相容性)引入到生活中(油漆可以用汽油清洗),然后才有学生的好奇(衣服上的汽油怎么清洗) 。
而从课外看,有学生质疑(汽油怎么清洗)——有学生陈述经验(不用洗)——有学生解惑(汽油具有挥发性),整个过程一气呵成,似乎没有教师的参与 。但正是由于教师平日里的引导,学生才变得乐于思考、敢于质疑、勇于分享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