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呈现( 三 )


我再分享一个自己的真实案例,同样可以说明教师“主导”的主要性 。
2009年4月,市教育局组织晋城市课堂教学改革团体赛,参赛教师需要在讲课前一天晚上同学生见面 。生物学科的比赛地点在凤鸣中学 。我第一次接触凤鸣中学的学生,心里没底,不知道学情到底怎么样 。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告诉学生,明天讲课的时候,我会挑一部分同学回答问题,需要班长提供一下学生的花名册 。班长把花名册给了我之后,有的学生坐不住了 。教室后面有几个学生喊着说:“老师,你千万不敢挑我们,我们可是啥都不会!”
我就着学生的话音说:“可是老师也不知道你们叫什么啊!”学生说:“老师,你在花名册把我们圈出来就行了 。”我说:“好的,来吧 。班长,把你们班后十名的同学给我圈住点 。”后面的学生听了之后,长吁了一口气 。
等班长圈完之后,我说:“好的,明天我首先挑圈住的这些同学回答问题!”班里马上就炸开了锅 。后面的学生又说:“老师,你怎么说话不算数,不是不挑我们回答问题吗?”
我答道:“我这次说话算数,明天一定提问你们几个 。”学生马上就偃旗息鼓了 。我接着说:“不就回答问题吗,会就会,不会就不会,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更何况,我明天的问题也不是什么难回答的问题 。”
【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呈现】学生一听问题不难回答,又来了兴致,问道:“老师,你先问我们个问题,让我们试试!”我问了个课本上能找到答案的问题,学生听了之后觉得能回答下来,才作罢 。
为了兑现我的承诺,第二天讲课的时候,我特地把这些学生的名字写在手心,方便我随时能提问这些学生 。出乎我的意料的是,当我提出一个问题的时候,学生们回答问题特别积极,几乎都是抢答,根本用不着点名 。
有个男生几次站起来想发表自己的想法,都被别人抢先回答了 。待别人回答完之后,我特地让他站起来,看看他到底想说些什么 。结果,这个男生抱怨地说:“我想说的其他人都说完了,我无话可说了!”大家一阵好笑,课堂氛围达到了高潮 。
特别是,这个男生就是讲课前一天晚上和我对话的几个“差生”中的一个 。
在这次比赛中,我获得了第一名 。除了在教学设计上有自己的想法之外,我做的最好的地方就是通过课前与学生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学生“动”起来之后,课堂既有效率,又有氛围,一次广泛参与的精神活动就在师生之间展开了 。
这个案例告诉我,教师的主导不仅体现在课堂上,还体现在课外 。甚至不夸张地说,教师的“课外功”比“课上功”更重要 。教师引导好了,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体现出来,课堂教学才能取得水到渠成的效果 。
所以,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首先就应该认识到:
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需要老师干什么老师才能干什么,而不是说老师在课堂上必须干些什么才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在这个问题上一定不能本末倒置 。如果教师忽视了“学生需要什么”,而执着于“我在课堂上必须干些什么”,那就会衍生出“形式主义” 。
其次,学生的“主体性”要求所有学生都得“动”起来 。这里的“动”不仅仅指开展小组活动和合作探究,而是指学生的意识(思维)被教师充分调动起来,主动思考,勇敢发问,积极展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既往的知识和经验 。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 。
综上所述,我认为,教师要讲好一节课,首先必须研究学情,以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能力和情感为出发点,想尽一切办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其次,教师做到有效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