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的离别前中后

1、雨霖铃的离别前中后所提到的《雨霖铃》应该是宋代柳永的作品《雨霖铃·寒蝉凄切》 。
离别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 , 留恋处,兰舟催发 。
离别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
离别后: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 , 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2、雨霖铃翻译【雨霖铃的离别前中后】1、雨霖铃翻译:秋天过后的知了叫得是那样地凄凉悲切,应对着和亭,正是傍晚时候 , 一阵急雨刚住 。在汴京城门外饯行的帐蓬里喝着酒,没有好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人已催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瞧着 , 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 , 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
2、从古到今多情的人最悲哀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 , 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齐 , 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 。就纵然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3、雨霖铃的主题及写作特点主题:离别 。主旨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伤离别之意贯穿全词 。“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用幻想酒醒的所处之境地,来描绘分别后的凄清冷落 , 更添离别之意 。
写作特点:以寒冷的秋天为背景,淋漓呈现了告别的场景,以伤离别为主线,目录清晰,暮蔼重楚天阔荒凉的景观开辟了离别序曲的清秋季节寒蝉,掀起了哭泣秋风悲人的意志 。都门三句 , 写离别心情,宴会帐篷这个愿望更加怀旧片刻 , 怎奈兰舟催发,所以告别酒,喝它怎能不无绪,想留不得,欲饮无绪 , 矛盾极端 。运用巧妙的艺术手法来创作,以达到完美的艺术表现 。
4、柳永雨霖铃艺术特色1、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 , 词人以白描手法写景、状物、叙事、抒情感情真挚 , 词风哀婉 , 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南下时与恋人依依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
2、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并茂,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
3、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 , 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韵味 。
4、上片的念去去点明这次分别是去而又去,远而又远,接着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种景物加以渲染,衬托出念去去的水远山遥和离情的深沉凝重 。
5、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点明离别的时间和气氛,然后用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具体形象来构成一种凄清的意境,借以烘托伤别的情感,这里运用点染、铺叙交织的手法,把一首深情款款、哀凄感人的叙事曲,写得自然晓畅,情事俱显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