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采耳究竟有多舒服?《消息诗》其二也写道 :“耳作蝉鸣似有琴,身无气脉不通风 。妙手精玄轻一镊,教人快乐自玲珑 。”采耳给人带来的感官愉悦可见一斑 。明代,采耳作为养身之道十分普及,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 · 论文房器具》既历数了书房客厅常备的文具文玩,还开列出了“内藏抽斗”中的日常梳剃器具 :“更有一窍透开,内藏抽斗,中有刀锥、镊刀、指锉、刮齿、消息,挖耳,剪子,收则一条,挣开成剪 。”“消息”、“挖耳”都列于其中 。明代中后期,崇尚奢靡享乐的社会风气盛行,采耳作为养生享乐、生活闲逸之事,得到社会上层阶级及士大夫们的喜爱与推崇,而在明代的民歌时调里,采耳甚至作为男女性事的隐喻与象征 。
到了清代,人们对采耳的追求更是不减,对于寻常百姓来说,一般的采耳都是刀镊工来服务的 。
刀镊又称“刀籋”,即刀和镊子 。刀是古代去除毛发修整头面的主要工具 。镊子,既是摘除毛发的工具,也是是招揽顾客的一种工具,由两根铁片(棍)一端焊接而成,焊接部位再加一手持铁棍,用另一铁棍划过两铁片(棍)之间发出声音 。刀镊工是古代专门从事梳发、修鬓、修须、修眉等面部毛发清洁、修整、梳理,兼及身体局部推拿按摩的工匠 。这种职业者还被称为刀镊徒、刀镊妇、镊工 。“理发”一词最早见于朱熹《诗集传》为“其比如栉”的注释中,“栉,理发器也”,是指梳理头发 。至清朝,刀镊工服务增加剃发一项,故刀镊工又称剃头匠、剃头者,且有 “待诏”“待招”“三旗兵役”等官称 。
元代王喆《蓦山溪·赠刘哥会剃头面》称:“公能刀镊,将彼姿颜接,刮削与提寻,甚停当、心洽意惬 。如描似画,眉秀鬓须齐,添嫩貌,减裏容,又更增言捷 。内灵和协,无质无腮颊,妙手有何述,敢把此、分明拈捻 。若还会得,慧剑便磨砻,呈白刃,显青钢,剃出圆成晔 。”这首词基本涵盖刀镊工主要服务内容,如修鬓须、按摩 。
清朝以后,刀镊工要掌握十六种技艺,包括八种顶上技艺,即剃(头)、刮(脸)、梳(头)、编(辫)、掏(耳)、剪(鼻须)、剔(眼)、染(发) 。还有针对全身的八种技艺,即捏、拿、捶、按、接、活、舒、补 。也有十一种之说,即捏、掐、捶、攥、揉、搓、剁、弹、捺、敲、刺 。后来,这丰富的技艺减少仅有剃头、刮脸、剪鼻须、掏耳朵四种 。

文章插图
杜德维的相册(1876-1895)中刀镊工为客挖耳
和现今理发师不同,刀镊工除修整面部毛发,按摩、挖耳也是其基本职能 。按摩也是刀镊工不可忽视的工作内容 。刀镊工挖耳则有较大风险,轻则感染发炎,重则失聪 。清末《东方杂志》第三十三卷第十一号中有这么一段记载:“左耳原能听,六年前被理髪匠人将耳鼓挖破,当时如闻雷轰一声远致全声,其后数月耳吼不绝 。后经中医治好,听觉如旧复 。”后来,官方民间都开始强调理发卫生问题 。1922 年10月17日的《晨报副镌》上刊有陈颂平:《卫生经验谈》,内容有号召国民“万不可使理发匠掏耳,及用刀修眼,卷耳鼻毛等 。”
现如今,从事采耳的是越来越多,花样也是眼花缭乱,只是相较于当年的刀镊工恐怕也并没有特别专业,万一失误,也容易出现耳朵感染或者损伤等后果 。并且过度清洁反而不利于耳朵保养,虽说挖耳朵真的很舒服,但是还是要保持理性与健康为好 。
- 诺基亚第一代老式手机 诺基亚老款手机大全
- 佳能相机怎么传照片到手机什么软件 老式ccd怎么传照片到手机
- 老式舒乐吊扇调速开关怎么接线 电风扇吊扇接线图解
- 老式麻糖的做法 麻糖 四川
- 落地钟的摆放风水 风水上老式台钟怎么摆好
- 老式电表怎么看用了多少度,电表怎么看度数
- 老电话铃声21个特效版 老式电话铃声设为手机铃声
- 松下数码相机老式,老式松下数码相机图片
- 什么耳挖勺好,掏耳勺什么牌子好
- 老式电饭锅怎样做面包?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