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竹里馆( 二 )


可以想见,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 。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 。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 , 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 。当然,这里说“俯拾即是”,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择,信手拈来;这里说“著手成春” , 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安排 , 信笔所之 。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 , 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致;诗中抒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表里 。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写此景,写此事,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思 。更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 。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 , 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 , 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 。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 , 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 。
先看前两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篁,竹林也;啸 , 撮口作声也 。诗人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 , 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 。但琴声似乎不足以宣泄郁抑之情,所以长啸一声 。这里借用了一个典故 。据刘义庆《世说新语·栖逸》载:“阮步兵啸,闻数百步 。”阮步兵即阮籍,他是汉魏时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他和嵇康等人对当时的封建礼教不满,对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不满 , 时常集于竹林咏怀言志 。阮籍在竹林长啸 , 声闻数百步,也由此传为美谈 。日本汉诗学者前野直彬、石川忠久精细地指出:这首诗的前两句,暗用了魏晋之际诗人阮籍闻“苏门之啸”的故事和阮籍《咏怀诗》中的“起坐弹鸣琴”句意 。并指出:诗人王维独坐幽篁里悠然弹琴,自得其乐 , 也很像陶潜 。只不过陶潜弹的是无弦琴,而王维弹的则是有弦琴 。王维居竹林之中,效阮籍长啸 , 以阮籍自比,表现自己对权奸的不满 。竹之品格,叶如箭指,质如坚石 , 干可断而不可改其直,身可焚而不可毁其节 。诗人独坐幽竹之中,是表示自己具有翠竹一样的气节的 。
再看后两句:“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是进一步渲染那种孤寂的情绪和气氛的 。明月相照,不仅点明坐得久 , 坐到明月东上,更主要的是想表明惟有天上明月是知己 。明月是高洁之士的象征,它独自放射光辉于青天碧海之中 , 也像诗人一样 。所以王维引以为知心的“朋友” 。这样写,对描写自然景物也有好处 。深林幽篁使人有暗绿色的联想,有寂寞沉郁的感觉,画面是暗淡的,现在忽然“明月来相照”,使幽暗的竹林,洒上一层银白的色彩 , 这种变化似乎增添了一股生气,一层诗意 , 孤寂之感一扫而光,竹林、明月、诗人都融化到静穆和谐的夜色之中了 。
2、唐诗三百首:《新嫁娘词》 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
中唐人以白描叙日常生活,往往曲尽人情 。朱庆余《闺意上张水部》写洞房花烛夜后的新嫁娘,令人过目不忘;王建《新嫁娘词》内容如朱之续,艺术上亦不相让 。古时常言新媳妇难当 , 在于夫婿之上还有公婆 。夫婿称心还不行,还得婆婆顺眼,第一印象非常重要 。古代女子过门第三天(俗称“过三朝”),照例要下厨做菜,这习俗到清代还保持着 , 《儒林外史》二十七回:“南京的风俗,但凡新媳妇进门,三天就要到厨下去收拾一样菜,发个利市” 。画眉入时固然重要 , 拿味合口则更为紧要 。所以新媳妇总会有几分忐忑不安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